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白腰鵲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白腰鵲鴝
圖片來自探秘志網

白腰鵲鴝(學名:Kittacincla malabarica):是鶲科、鵲鴝屬的中型鳥類,共有11個亞種。體長20-28厘米。雄鳥整個頭、頸、背、胸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呈凸狀、黑色、甚長,約為體長的一倍,外側尾羽具寬的白色端斑。胸以下栗黃色或棕色。雌鳥頭頸沾棕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胸以下栗黃色。嘴形粗健而直;尾呈凸尾狀,尾與翅幾乎等長或較翅稍長;兩性羽色相同,但雄鳥的黑色部分在雌鳥則替代以灰色或褐色。

棲於熱帶林及竹林內。鳴叫時尾直豎,鳴聲清脆、悅耳。以蜻蜒、甲蟲、螞蟻等昆蟲及其幼蟲為食。 分布於中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緬甸、越南、老撾、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

形態特徵

白腰鵲鴝屬中型鳥類,共有11個亞種。各亞種之間在羽毛顏色和個體大小都有略微區別。 雄鳥前額、頭頂、枕、頭側、後頸、頸側、背、肩等上體黑色或藍黑色具金屬光澤,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呈突狀、甚長,約為體長的1倍除中央兩對尾羽全為黑色外,其餘尾羽均具白色端斑且白色端斑愈往外愈寬。翅上覆羽黑色,飛羽褐色或黑褐色,三級飛羽黑色,初級和次級飛羽外翈羽緣稍沾棕黃色。下體頦、喉和上胸黑色或藍黑色,具金屬光澤,下胸至尾下覆羽棕色或棕栗色。

雌鳥羽色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黑色部分為灰色或藍灰色、稍沾棕色,飛羽淡褐色,覆羽和飛羽外翈羽緣淡棕色,尾較雄鳥顯著為短、黑色,其餘似雄鳥。虹膜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跗蹠、趾和爪棕黃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26-36克,♀26-29克;體長♂251-279毫米,♀212-220毫米;嘴峰♂18-21毫米,♀17-20毫米;翅♂88-95毫米,♀82-86毫米;尾♂139-175毫米,♀112-121毫米;跗蹠♂24-29毫米,♀25-30毫米。(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中。巢主要由纖細、柔軟的草莖、草根、竹葉等材料構成。每窩產卵4-5枚。卵平均為21毫米×16.5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2-13天。

生活習性

白腰鵲鴝喜歡生活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茂密熱帶森林中,它們通常會單獨活動。它們的膽子很小,常常在有遮掩物的林下灌木叢中活動。白腰鵲鴝非常善於鳴叫,叫聲清脆悅耳,雄鳥在繁殖期間的鳴叫則更為動聽,它們在鳴叫的時候尾巴會直直地豎起來。甲蟲、蜻蜓、螞蟻等昆蟲是它們的主要食物,植物是不怎麼吃的。[1]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不丹、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引進:美國。 中國僅見於雲南西南部和南部、海南島、台灣。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茂密熱帶森林中,尤以林緣、路旁次生林、竹林和疏林灌叢地區較常見。

亞種分化

白腰鵲鴝(11亞種)

命名者與年代

1.白腰鵲鴝安達曼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Scopoli, 1786

2.白腰鵲鴝雲南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interpositaRobinson & Kloss, 1922

3.白腰鵲鴝斯里蘭卡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leggeiWhistler, 1941

4.白腰鵲鴝越南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macrouraGmelin, 1789

5.白腰鵲鴝指名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malabaricaScopoli, 1786

6.白腰鵲鴝北蘇門達臘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melanuraSalvadori, 1887

7.白腰鵲鴝普林森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mirabilisHoogerwerf, 1962

8.白腰鵲鴝康厄安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nigricaudaVordeman, 1893

9.白腰鵲鴝爪哇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omissaHartert, 1902

10.白腰鵲鴝加里曼丹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suavisSclater, 1861

11.白腰鵲鴝蘇門達臘亞種Kittacincla malabarica tricolorVieillot, 1819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20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由於棲息地遭受持續的破壞和鳥類貿易,物種數量被懷疑在下降(Collar,2005)。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