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白颈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白颈鸫
图片来自探秘志网

白颈鸫(学名:Turdus albocinctus)是鸫科、鸫属的中型鸟类,体长23-28厘米。雄鸟通体黑色或褐黑色,颏、喉和一宽阔的颈圈白色,尾下覆羽具白色纵纹;嘴橙黄色,眼圈黄色。雌鸟棕褐色,下体稍淡,颏、喉和颈圈灰白色。特征均甚显著,野外容易识别。中国还未见有与之相似种类。

白颈鸫是一种高山森林灌丛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2300-43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山上部云杉林和杜鹃灌丛为最适生境,冬季多下到山脚和邻近的山脚平原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也和其他鸫类混群。活动在林下灌丛间或河、湖岸边灌丛中,也在高的树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常站在高大的树顶枝上呜叫,鸣声甜润,但少变化。主要以甲虫、金龟子、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国家,从克什米尔东部往东到印度西北部、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和中国,越冬于缅甸北部。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通体黑色,颏、喉白色、后颈、上背和颈侧白色,形成一宽阔的白色领环沿颈侧向下与颏、喉部白色相连,成一完整的白色领圈,其余上下体羽,包括两翅和尾概为黑色或黑褐色富有光泽,尾下覆羽具白色羽干纹,眼周黄色。有的颏,喉部微沾暗褐色,下体较上体稍淡。

雌性成鸟:额、头顶、枕后头暗褐色,后颈、颈侧上背灰白色沾褐,两翅和尾暗褐色羽缘淡棕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暗棕褐色。颏、喉和前胸灰白沾褐,此灰白色与颈侧白色相连成灰白色颈圈,其余下体棕褐色。 幼鸟:主要为暗褐色,上体从头至尾上覆羽具黄棕色纵纹,下体具有棕黄褐色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鲜黄色,嘴尖较暗,脚黄色或皮黄色。 大小度量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跖 雄性 60-95克 242-265毫米 20-24.5毫米 133-145毫米 114-120毫米 31-33毫米 雌性 75-106克 232-275毫米 20-23毫米 133-146毫米 107-127毫米 31-35毫米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高的灌木或幼树枝权上,距地高1-3米,偶尔也在伐倒的树桩上或陡的岩坡上营巢。巢呈碗状,主要由苔藓、根、枯叶构成,并常常混杂有泥土,巢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每窝产卵3-4枚,卵的大小为29.3-32.6毫米×20-22.1毫米。

栖息环境

白颈鸫是一种高山森林灌丛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2300-43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山上部云杉林和杜鹃灌丛为最适生境,冬季多下到山脚和邻近的山脚平原地带。

生活习性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也和其他鸫类混群。活动在林下灌丛间或河、湖岸边灌丛中,也在高的树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常站在高大的树顶枝上呜叫,鸣声甜润,但少变化。其叫声似"tew-i,tew-u,tew-o……”。惊叫声与其他鸫类相似,从喉部发出“tuck,tuck,tuck……”叫声。

食性:主要以甲虫、金龟子、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1]曾在这个西藏考察时剖验2个胃,一胃内含有鳞翅目幼虫、金龟子、甲虫,另一胃为甲虫和植物种子。

迁徙:留鸟,或许部分作小距离迁徙。

分布范围

世界

存在(居住地):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

游荡:孟加拉国、缅甸。

中国

在中国分布于四川康定、西藏樟木、亚东、林芝、波密、吉龙、察隅、排龙、春丕山谷和昌都地区西南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