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金色林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金色林鸲
图片来自关注森林网

金色林鸲(学名:Tarsiger chrysaeus)是鹟科、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2-15厘米。头顶至背黄橄榄绿色,眼先和头侧黑褐色,眉纹金橙黄色。肩、翅上小覆羽、腰、尾上覆羽和整个下体概为金橙黄色,两翅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橙黄色具黑色端斑。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金色林鸲是重要的农林益鸟。在繁殖期间栖息于海拔2000-4500米的针叶林、桦树林、竹林、杜鹃灌丛等高山地带,尤以杜鹃等低矮灌丛和竹林问较常见。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善于隐藏,平时多隐藏在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中,偶尔发出轻柔的叫声。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形态特征

雄鸟额、头顶、后颈和背黄橄榄绿色,眼先、头侧黑色,眉纹金橙黄色肩、翅上小覆羽、腰和尾上覆羽亦为金橙黄色。中央尾羽黑色,外侧尾羽淡橙色或黄橙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翅上大覆羽黑色,羽缘橄榄色或棕褐色,飞羽黑色,羽缘橄榄色或棕褐色。下体从颏、喉直到尾下覆羽全为金橙黄色。[1]

雌鸟上体包括两翅表面橄榄绿色或暗橄榄色,额、眼先、头侧与头顶同色杂有黄色。中央一对尾羽橄榄褐色,其余尾羽淡橙黄色具宽的褐色羽缘和端斑。下体橙黄色,腹和尾下覆羽较淡。

幼鸟上体暗橄榄绿色具金黄色羽干纹,尾羽褐色,外侧尾羽基部内翻橙黄色,下体淡黄色,羽缘黑褐色,腹几纯黄色。 虹膜褐色或黑褐色,嘴暗角褐色,下嘴黄色,脚肉褐色或肉色。

栖息环境

金色林鸲在繁殖期间栖息于海拔2000-4500米的针叶林、桦树林、竹林、杜鹃灌丛等高山地带,尤以杜鹃等低矮灌丛和竹林问较常见。秋冬季节下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低山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

生活习性

行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地上奔走,在急速奔跑一阵后,常将尾翘到背上,也在林下灌丛枝间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很少做长距离飞行。性胆怯,善于隐藏,平时多隐藏在茂密的灌丛或草丛中,偶尔发出轻柔的叫声。

叫声:告警时作“trrr”叫;也发似责骂声的“chirik-chirik”。有纤弱的高音鸣声“tse-tse-tse-tse-tse-chur-r-r”或“tze-du-tee-tse-chur-r-r”。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迁徙:中国主要为留鸟,部分地区为夏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岸边、崖壁、树根或石头下面的洞中。巢用苔藓、枯草叶、细草根等材料构成,内垫细草、兽毛或羽毛。巢呈杯状,大小为外径10.5厘米×15.6厘米,内径5厘米×7.5厘米,高6.5厘米,深3厘米。每窝产卵3-4枚,卵蓝绿色或蓝色,光滑无斑,为卵圆形,大小为20.5毫米×15.1毫米。

亚种分化

2亚种

金色林鸲指名亚种Tarsiger chrysaeus chrysaeusHodgson,1845

金色林鸲印巴亚种Tarsiger chrysaeus whistleriTicehurst,1922

Stresemamm(1923)根据在中国四川瓦山所采的标本发表了一亚种Tarsiger chrysaeus vitellinus,但多数学者认为该亚种和指名亚种并无显著差异,故将它作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秦岭)、甘肃(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平武、峨嵋、天全、瓦山、宝兴、峨边、灌县、康定、泸定、德格)、云南(贡山、泸水、丽江、永善、腾冲)、西藏(察隅、洛山口、米及墩、尼马山口等藏南和昌都地区西南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全球种群数量尚未确定,但该物种在巴基斯坦和中国较为罕见,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和东部以及在不丹普遍存在(del Hoyo等人,2005)。

参考来源

  1. [科研动态 贵州省鸟类新记录——金色林鸲]关注森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