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金色林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金色林鴝
圖片來自關注森林網

金色林鴝(學名:Tarsiger chrysaeus)是鶲科、鴝屬小型鳥類,體長12-15厘米。頭頂至背黃橄欖綠色,眼先和頭側黑褐色,眉紋金橙黃色。肩、翅上小覆羽、腰、尾上覆羽和整個下體概為金橙黃色,兩翅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橙黃色具黑色端斑。特徵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金色林鴝是重要的農林益鳥。在繁殖期間棲息於海拔2000-4500米的針葉林、樺樹林、竹林、杜鵑灌叢等高山地帶,尤以杜鵑等低矮灌叢和竹林問較常見。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善於隱藏,平時多隱藏在茂密的灌叢或草叢中,偶爾發出輕柔的叫聲。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形態特徵

雄鳥額、頭頂、後頸和背黃橄欖綠色,眼先、頭側黑色,眉紋金橙黃色肩、翅上小覆羽、腰和尾上覆羽亦為金橙黃色。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淡橙色或黃橙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翅上大覆羽黑色,羽緣橄欖色或棕褐色,飛羽黑色,羽緣橄欖色或棕褐色。下體從頦、喉直到尾下覆羽全為金橙黃色。[1]

雌鳥上體包括兩翅表面橄欖綠色或暗橄欖色,額、眼先、頭側與頭頂同色雜有黃色。中央一對尾羽橄欖褐色,其餘尾羽淡橙黃色具寬的褐色羽緣和端斑。下體橙黃色,腹和尾下覆羽較淡。

幼鳥上體暗橄欖綠色具金黃色羽干紋,尾羽褐色,外側尾羽基部內翻橙黃色,下體淡黃色,羽緣黑褐色,腹幾純黃色。 虹膜褐色或黑褐色,嘴暗角褐色,下嘴黃色,腳肉褐色或肉色。

棲息環境

金色林鴝在繁殖期間棲息於海拔2000-4500米的針葉林、樺樹林、竹林、杜鵑灌叢等高山地帶,尤以杜鵑等低矮灌叢和竹林問較常見。秋冬季節下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低山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帶。

生活習性

行為: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林下地上奔走,在急速奔跑一陣後,常將尾翹到背上,也在林下灌叢枝間跳來跳去或飛上飛下,很少做長距離飛行。性膽怯,善於隱藏,平時多隱藏在茂密的灌叢或草叢中,偶爾發出輕柔的叫聲。

叫聲:告警時作「trrr」叫;也發似責罵聲的「chirik-chirik」。有纖弱的高音鳴聲「tse-tse-tse-tse-tse-chur-r-r」或「tze-du-tee-tse-chur-r-r」。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 遷徙:中國主要為留鳥,部分地區為夏候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通常營巢於岸邊、崖壁、樹根或石頭下面的洞中。巢用苔蘚、枯草葉、細草根等材料構成,內墊細草、獸毛或羽毛。巢呈杯狀,大小為外徑10.5厘米×15.6厘米,內徑5厘米×7.5厘米,高6.5厘米,深3厘米。每窩產卵3-4枚,卵藍綠色或藍色,光滑無斑,為卵圓形,大小為20.5毫米×15.1毫米。

亞種分化

2亞種

金色林鴝指名亞種Tarsiger chrysaeus chrysaeusHodgson,1845

金色林鴝印巴亞種Tarsiger chrysaeus whistleriTicehurst,1922

Stresemamm(1923)根據在中國四川瓦山所采的標本發表了一亞種Tarsiger chrysaeus vitellinus,但多數學者認為該亞種和指名亞種並無顯著差異,故將它作為指名亞種的同物異名。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在中國分布於陝西(秦嶺)、甘肅(東南部)、青海(東南部)、四川(平武、峨嵋、天全、瓦山、寶興、峨邊、灌縣、康定、瀘定、德格)、雲南(貢山、瀘水、麗江、永善、騰衝)、西藏(察隅、洛山口、米及墩、尼馬山口等藏南和昌都地區西南部)。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該物種在巴基斯坦和中國較為罕見,在喜馬拉雅山脈中部和東部以及在不丹普遍存在(del Hoyo等人,2005)。

參考來源

  1. [科研動態 貴州省鳥類新記錄——金色林鴝]關注森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