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长圆叶梾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长圆叶梾木
图片来自植物智网

长圆叶梾木,又叫“黑皮楠”、臭条子、矩圆叶等。是双子叶植物纲、梾木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浅褐色;幼枝略有稜角,紫红绿色,密被短柔毛,老枝蔗红色,无毛,有微凸椭圆形皮孔。冬芽长圆锥形,长4-11毫米,密被黄褐色及灰色短柔毛。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10(-12)米;树皮平滑,灰褐色;当年生枝灰绿色或黑灰色,略具棱角,被淡黄褐色短柔毛,老枝褐色或紫褐色近于无毛,有稀疏的圆形皮孔及半月形叶痕。冬芽顶生及腋生,狭圆锥形,长约4毫米,被灰褐色短柔毛。叶对生,革质,长圆形或长圆椭圆形,长6-13厘米,宽1.6-4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楔形,边缘微反卷,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粉白色,粗糙,疏被淡灰色平贴短柔毛及乳头状突起,中脉在上面显著,下面凸出,侧脉4-5对,在上面凹下,下面隆起;叶柄近于圆柱形,长6-19毫米,被灰色或黄灰色短柔毛,上面平坦或有浅沟,下面圆形。

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包括1-1.5厘米长的总花梗在内长达6-6.5厘米,宽6-8厘米,被灰白色平贴短柔毛;花小,白色,直径8毫米,花萼裂片4,三角状卵形,长于或略短于花盘,长约5毫米,外侧疏被灰色短柔毛;花瓣4,长椭圆形,长4毫米,宽1.3毫米;雄蕊4,长于花瓣,常长达6.3毫米,花丝长线形,无毛,长5毫米,花药椭圆形,2室,紫黄色,长2.7毫米,丁字形着生;花盘垫状,无毛,略有浅裂,厚约0.4-0.5毫米;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长1.1毫米,直径1毫米,被有疏生灰色短柔毛,花柱圆柱形,长2.6-2.8毫米,近于无毛,柱头小,近于头形。

核果尖椭圆形,长7毫米,直径4-6毫米,幼时微被平贴短柔毛,成熟时黑色;核骨质、尖椭圆形,长6毫米,直径3.8毫米,略有肋纹。花期9-10月;果期次年5-6月。[1]

主要价值

实用价值

果实可以榨油,并可代枣皮作药用;树皮含芳香油和丹宁可以提取供工业用。

药用价值

【拼音名】ChánɡYuán Yè Lái Mù Zhī Yè

【英文名】Swida oblonga (Wall) Sojak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长圆叶梾木的枝叶。

【学名】Swida oblonga (Wall.) Sojak

【采收和贮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 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解毒敛疮。主疮疖;皮炎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变种

毛叶梾木(变种)(四川植物志)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为狭长形,下面密生长柔毛。

产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生于海拔850-2400米的山坡或森林中。不丹、印度也有分布。

无毛长圆叶梾木(变种)(四川大学学报)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为长圆形,稀近于披针形,较小,长约7-9厘米,宽3-5厘米,两面均无毛。

产云南东北部和西北部。生于海拔1500-3400米的疏林内或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独龙江河谷。

分布范围

产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省区。

生长于海拔1000-3000米的溪边疏林内或常绿阔叶林中。

越南、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不丹、锡金、尼泊尔以及克什米尔地区也有分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