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了解長圓葉棶木

了解長圓葉棶木
圖片來自植物智網

長圓葉棶木,又叫「黑皮楠」、臭條子、矩圓葉等。是雙子葉植物綱、棶木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皮淺褐色;幼枝略有稜角,紫紅綠色,密被短柔毛,老枝蔗紅色,無毛,有微凸橢圓形皮孔。冬芽長圓錐形,長4-11毫米,密被黃褐色及灰色短柔毛。

目錄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10(-12)米;樹皮平滑,灰褐色;當年生枝灰綠色或黑灰色,略具稜角,被淡黃褐色短柔毛,老枝褐色或紫褐色近於無毛,有稀疏的圓形皮孔及半月形葉痕。冬芽頂生及腋生,狹圓錐形,長約4毫米,被灰褐色短柔毛。葉對生,革質,長圓形或長圓橢圓形,長6-13厘米,寬1.6-4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基部楔形,邊緣微反卷,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麵粉白色,粗糙,疏被淡灰色平貼短柔毛及乳頭狀突起,中脈在上面顯著,下面凸出,側脈4-5對,在上面凹下,下面隆起;葉柄近於圓柱形,長6-19毫米,被灰色或黃灰色短柔毛,上面平坦或有淺溝,下面圓形。

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包括1-1.5厘米長的總花梗在內長達6-6.5厘米,寬6-8厘米,被灰白色平貼短柔毛;花小,白色,直徑8毫米,花萼裂片4,三角狀卵形,長於或略短於花盤,長約5毫米,外側疏被灰色短柔毛;花瓣4,長橢圓形,長4毫米,寬1.3毫米;雄蕊4,長於花瓣,常長達6.3毫米,花絲長線形,無毛,長5毫米,花葯橢圓形,2室,紫黃色,長2.7毫米,丁字形着生;花盤墊狀,無毛,略有淺裂,厚約0.4-0.5毫米;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1.1毫米,直徑1毫米,被有疏生灰色短柔毛,花柱圓柱形,長2.6-2.8毫米,近於無毛,柱頭小,近於頭形。

核果尖橢圓形,長7毫米,直徑4-6毫米,幼時微被平貼短柔毛,成熟時黑色;核骨質、尖橢圓形,長6毫米,直徑3.8毫米,略有肋紋。花期9-10月;果期次年5-6月。[1]

主要價值

實用價值

果實可以榨油,並可代棗皮作藥用;樹皮含芳香油和丹寧可以提取供工業用。

藥用價值

【拼音名】ChánɡYuán Yè Lái Mù Zhī Yè

【英文名】Swida oblonga (Wall) Sojak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長圓葉棶木的枝葉。

【學名】Swida oblonga (Wall.) Sojak

【採收和貯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性味】 味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 解毒斂瘡。主瘡癤;皮炎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撒;或鮮品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變種

毛葉棶木(變種)(四川植物志)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片為狹長形,下面密生長柔毛。

產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生於海拔850-2400米的山坡或森林中。不丹、印度也有分布。

無毛長圓葉棶木(變種)(四川大學學報)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為長圓形,稀近於披針形,較小,長約7-9厘米,寬3-5厘米,兩面均無毛。

產雲南東北部和西北部。生於海拔1500-3400米的疏林內或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獨龍江河谷。

分布範圍

產於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省區。

生長於海拔1000-3000米的溪邊疏林內或常綠闊葉林中。

越南、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不丹、錫金、尼泊爾以及克什米爾地區也有分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