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了解长舌酸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长舌酸竹
图片来自百家号百度网

长舌酸竹,别名:长舌酸黎竹、长舌茶秆竹、高舌茶秆竹、清远青篱竹,拉丁文名:Acidosasa nanunica (McClure) C. S. Chao & G. Y. Yang.禾本科、酸竹属新秆节下被白粉和毛,后成黑垢;秆环隆起;箨环明显,常具箨鞘基部残留物;枝贴杆,后稍开展,通常无次级分枝。笋圆锥形。秆箨迟落,纸质,淡褐紫色,密被短绒毛或淡棕色刺毛,具稍明显斑点,边缘具纤毛;无箨耳和缝毛;箨叶带状披针形,绿带紫色,直立或反曲。

形态特征

识别要点

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本变种叶片狭小,长6-20厘米,宽1-3厘米,叶柄长2-4 (5)毫米,次脉4-7对,一边缘具较开展的锯齿,另一边缘具极疏且紧贴边缘的短锯齿或几无锯齿;

茎:秆高3-7米,径1-3厘米,中部节间长18-28厘米;新秆节下被白粉和毛后成黑垢;秆环隆起;箨环明显,常具箨鞘基部残留物秆下部每节分枝1,中上部3分枝或更多,枝贴杆,后稍开展,通常无次级分枝

枝:每小枝2-5叶;叶鞘无叶耳和缝毛,叶舌突出,高0.5-1.5厘米;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3-26厘米,宽2-4厘米,上面无毛,下面灰绿色,被柔毛,侧脉7-12对,小横脉明显;

叶:具叶小枝具4-5叶,叶鞘表面无毛,鞘缘亦无毛;叶耳和鞘口䍁毛俱缺;叶舌高约3毫米,顶部拱形,全缘或2裂,背部有微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3-2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尾状长渐尖,基部钝圆或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有短柔毛;次脉7-9对,小横脉在叶片两面均明显;叶柄长3-5毫米;

花:圆锥花序长18-25厘米,具小穗6-8枚,其分枝纤细,基部常托以1片披针形、长约2毫米的苞片;小穗长3-7厘米,粗3-5厘米;小穗柄纤细,长1-2.5厘米,无毛;小穗含小花7-9朵;小穗轴易于折断,节间长5-7毫米,密被短柔毛,顶端密生长纤毛;颖2,卵形或长卵形,长6-13厘米,背面有短柔毛并具脊,边缘仅在上部生纤毛而下部无毛,5-9脉,脉间有稀疏小横脉;外稃与颖相似,卵形,长15-17毫米,宽9-10毫米,顶端尖,背面有短柔毛,其上部具脊但甚短,边缘仅在上部生纤毛,中部以下则无毛,具13-18脉,脉间小。

果:颖果长圆形,有长喙,无毛,果实的一侧面稍平,另一侧面则有脊;

植物形态

秆高3-7米,径1-3厘米,中部节间长18-28厘米;新秆节下被白粉和毛,后成黑垢;秆环隆起;箨环明显,常具箨鞘基部残留物;秆下部每节分枝1,中上部3分枝或更多,枝贴杆,后稍开展,通常无次级分枝。笋圆锥形。秆箨迟落,纸质,淡褐紫色,密被短绒毛或淡棕色刺毛,具稍明显斑点,边缘具纤毛;无箨耳和缝毛;箨舌高7-9毫米;箨叶带状披针形,绿带紫色,直立或反曲。每小枝2-5叶;叶鞘无叶耳和缝毛,叶舌突出,高0.5-1.5厘米;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3-26厘米,宽2-4厘米,上面无毛,下面灰绿色,被柔毛,侧脉7-12对,小横脉明显。笋期4月底-5月。[1]

生长环境

海拔700米左右山区,生于疏林下或开旷地上。

分布范围

产中国广东阳春。模式标本采自阳春河尾山。

主要价值

竿可供造纸或篾用;笋可食用或加工成腌制品,味酸,故名酸竹。

参考来源

  1. 长舌酸竹植物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