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長舌酸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長舌酸竹
圖片來自百家號百度網

長舌酸竹,別名:長舌酸黎竹、長舌茶稈竹、高舌茶稈竹、清遠青籬竹,拉丁文名:Acidosasa nanunica (McClure) C. S. Chao & G. Y. Yang.禾本科、酸竹屬新稈節下被白粉和毛,後成黑垢;稈環隆起;籜環明顯,常具籜鞘基部殘留物;枝貼杆,後稍開展,通常無次級分枝。筍圓錐形。稈籜遲落,紙質,淡褐紫色,密被短絨毛或淡棕色刺毛,具稍明顯斑點,邊緣具纖毛;無籜耳和縫毛;籜葉帶狀披針形,綠帶紫色,直立或反曲。

形態特徵

識別要點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為本變種葉片狹小,長6-20厘米,寬1-3厘米,葉柄長2-4 (5)毫米,次脈4-7對,一邊緣具較開展的鋸齒,另一邊緣具極疏且緊貼邊緣的短鋸齒或幾無鋸齒;

莖:稈高3-7米,徑1-3厘米,中部節間長18-28厘米;新稈節下被白粉和毛後成黑垢;稈環隆起;籜環明顯,常具籜鞘基部殘留物稈下部每節分枝1,中上部3分枝或更多,枝貼杆,後稍開展,通常無次級分枝

枝:每小枝2-5葉;葉鞘無葉耳和縫毛,葉舌突出,高0.5-1.5厘米;葉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3-26厘米,寬2-4厘米,上面無毛,下面灰綠色,被柔毛,側脈7-12對,小橫脈明顯;

葉:具葉小枝具4-5葉,葉鞘表面無毛,鞘緣亦無毛;葉耳和鞘口繸毛俱缺;葉舌高約3毫米,頂部拱形,全緣或2裂,背部有微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3-26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尾狀長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上表面無毛,下表面有短柔毛;次脈7-9對,小橫脈在葉片兩面均明顯;葉柄長3-5毫米;

花:圓錐花序長18-25厘米,具小穗6-8枚,其分枝纖細,基部常托以1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的苞片;小穗長3-7厘米,粗3-5厘米;小穗柄纖細,長1-2.5厘米,無毛;小穗含小花7-9朵;小穗軸易於折斷,節間長5-7毫米,密被短柔毛,頂端密生長纖毛;穎2,卵形或長卵形,長6-13厘米,背面有短柔毛並具脊,邊緣僅在上部生纖毛而下部無毛,5-9脈,脈間有稀疏小橫脈;外稃與穎相似,卵形,長15-17毫米,寬9-10毫米,頂端尖,背面有短柔毛,其上部具脊但甚短,邊緣僅在上部生纖毛,中部以下則無毛,具13-18脈,脈間小。

果:穎果長圓形,有長喙,無毛,果實的一側面稍平,另一側面則有脊;

植物形態

稈高3-7米,徑1-3厘米,中部節間長18-28厘米;新稈節下被白粉和毛,後成黑垢;稈環隆起;籜環明顯,常具籜鞘基部殘留物;稈下部每節分枝1,中上部3分枝或更多,枝貼杆,後稍開展,通常無次級分枝。筍圓錐形。稈籜遲落,紙質,淡褐紫色,密被短絨毛或淡棕色刺毛,具稍明顯斑點,邊緣具纖毛;無籜耳和縫毛;籜舌高7-9毫米;籜葉帶狀披針形,綠帶紫色,直立或反曲。每小枝2-5葉;葉鞘無葉耳和縫毛,葉舌突出,高0.5-1.5厘米;葉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3-26厘米,寬2-4厘米,上面無毛,下面灰綠色,被柔毛,側脈7-12對,小橫脈明顯。筍期4月底-5月。[1]

生長環境

海拔700米左右山區,生於疏林下或開曠地上。

分布範圍

產中國廣東陽春。模式標本采自陽春河尾山。

主要價值

竿可供造紙或篾用;筍可食用或加工成醃製品,味酸,故名酸竹。

參考來源

  1. 長舌酸竹植物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