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马来八色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了解马来八色鸫
图片来自探秘志网

马来八色鸫(学名:Pitta moluccensis)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的鸟类,又叫紫蓝翅八色鸫,体长19-21厘米,体重74-90克。虹膜棕褐色,眼周皮肤灰蓝色;嘴峰黑色;跗跖和脚棕褐色。它与蓝翅八色鸫的羽色极为相似,体型圆胖,尾短,腿长,羽色鲜艳,栖于地面。常在森林底层或低植被中找食无脊椎动物。叫声简单哀婉。蓝绿色。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分布于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等地,在中国仅分布于甘肃夏河和云南西双版纳,为留鸟。

介绍

马来八色鸫身体长21cm,体重90克,虹膜是褐色,眼睛周围的皮肤大多是蓝颜色,嘴巴是黑颜色,角是棕褐色。体型有些圆,并且还有些胖。它们尾巴比较短,腿很长羽毛的颜色非常鲜艳,经常在地面上进行活动。[1]

外形特征

马来八色鸫又叫紫蓝翅八色鸫、仙八色鸫,体长19-21厘米,体重74-90克它与蓝翅八色鸫的羽色极为相似,体色艳丽前额至后颈部中央冠纹黑色,额部较狭头顶后部渐宽阔;冠纹两侧为淡棕褐色;眼先、眼圈、颊部、耳羽及颈侧上部至后颈部均为亮黑色并与冠纹在颈背相遇,形成黑色领圈。背、肩及内侧次级飞羽表面亮草绿色;翅上小覆羽,腰和尾上覆羽为亮紫蓝色;大覆羽为蓝绿色,端部外缘紫蓝色。初级飞羽基部黑色,外侧有5-6枚具宽大的白斑,羽端黑色,其余4-6枚大部羽端全为白色。

颏部黑色,喉部和颈侧下部白色,颈侧稍沾黄色;胸、腹侧和两胁亮皮黄色,胸部的较为浓著,而蓝翅八色鸫的胸部和腹侧为淡茶黄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猩红色;尾羽黑色,端部缘以蓝绿色。 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虹膜棕褐色,眼周皮肤灰蓝色;嘴峰黑色;跗跖和脚棕褐色。

繁殖方式

通常营巢于竹林、次生林或灌丛中地上,很少到茂密的森林中营巢。但也有的巢建在树上,入口处正面临树,其中只有部分可以接近巢。可允许成鸟监视潜在的入侵者并在面临危险情况下迅速逃生。放置在树木上的巢约50厘米宽,20厘米深,入口处直径为9厘米。修建的巢像一个留下入口的松散球状,结构较为粗糙,主要用细枝、竹叶、苔藓、地衣、草茎和根构成,巢口多开在近地端处,一般多有落叶或其他碎片等隐蔽物将巢掩埋。在由竹子为主的地区,建巢的是主要构材中竹叶就占了很大比例。巢安放在距地面不同的高度,从2.50米至4米。每巢产4-5枚卵,最多达7枚。颜色从淡红色、暗紫色或白色有所不同。雌雄共同建巢、孵化和喂雏的。孵化持续约17天。

生活习性

马来八色鸫栖息于海拔600-800米常绿阔叶热带雨林的林下灌木草丛中,常见单个在林下地面觅食昆虫,也见单个飞落在乔木树上停歇。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旅鸟:澳大利亚、圣诞岛

在中国分布于甘肃夏河和云南西双版纳,为留鸟。此外还见于上海,可能是迷鸟。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