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馬來八色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馬來八色鶇
圖片來自探秘志網

馬來八色鶇(學名:Pitta moluccensis)是雀形目八色鶇科的鳥類,又叫紫藍翅八色鶇,體長19-21厘米,體重74-90克。虹膜棕褐色,眼周皮膚灰藍色;嘴峰黑色;跗跖和腳棕褐色。它與藍翅八色鶇的羽色極為相似,體型圓胖,尾短,腿長,羽色鮮艷,棲於地面。常在森林底層或低植被中找食無脊椎動物。叫聲簡單哀婉。藍綠色。雌鳥羽色與雄鳥相似。分布於緬甸、越南、老撾、泰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地,在中國僅分布於甘肅夏河和雲南西雙版納,為留鳥。

介紹

馬來八色鶇身體長21cm,體重90克,虹膜是褐色,眼睛周圍的皮膚大多是藍顏色,嘴巴是黑顏色,角是棕褐色。體型有些圓,並且還有些胖。它們尾巴比較短,腿很長羽毛的顏色非常鮮艷,經常在地面上進行活動。[1]

外形特徵

馬來八色鶇又叫紫藍翅八色鶇、仙八色鶇,體長19-21厘米,體重74-90克它與藍翅八色鶇的羽色極為相似,體色艷麗前額至後頸部中央冠紋黑色,額部較狹頭頂後部漸寬闊;冠紋兩側為淡棕褐色;眼先、眼圈、頰部、耳羽及頸側上部至後頸部均為亮黑色並與冠紋在頸背相遇,形成黑色領圈。背、肩及內側次級飛羽表面亮草綠色;翅上小覆羽,腰和尾上覆羽為亮紫藍色;大覆羽為藍綠色,端部外緣紫藍色。初級飛羽基部黑色,外側有5-6枚具寬大的白斑,羽端黑色,其餘4-6枚大部羽端全為白色。

頦部黑色,喉部和頸側下部白色,頸側稍沾黃色;胸、腹側和兩脅亮皮黃色,胸部的較為濃著,而藍翅八色鶇的胸部和腹側為淡茶黃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猩紅色;尾羽黑色,端部緣以藍綠色。 雌鳥羽色與雄鳥相似。虹膜棕褐色,眼周皮膚灰藍色;嘴峰黑色;跗跖和腳棕褐色。

繁殖方式

通常營巢於竹林、次生林或灌叢中地上,很少到茂密的森林中營巢。但也有的巢建在樹上,入口處正面臨樹,其中只有部分可以接近巢。可允許成鳥監視潛在的入侵者並在面臨危險情況下迅速逃生。放置在樹木上的巢約50厘米寬,20厘米深,入口處直徑為9厘米。修建的巢像一個留下入口的鬆散球狀,結構較為粗糙,主要用細枝、竹葉、苔蘚、地衣、草莖和根構成,巢口多開在近地端處,一般多有落葉或其他碎片等隱蔽物將巢掩埋。在由竹子為主的地區,建巢的是主要構材中竹葉就占了很大比例。巢安放在距地面不同的高度,從2.50米至4米。每巢產4-5枚卵,最多達7枚。顏色從淡紅色、暗紫色或白色有所不同。雌雄共同建巢、孵化和餵雛的。孵化持續約17天。

生活習性

馬來八色鶇棲息於海拔600-800米常綠闊葉熱帶雨林的林下灌木草叢中,常見單個在林下地面覓食昆蟲,也見單個飛落在喬木樹上停歇。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中國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旅鳥:澳大利亞、聖誕島

在中國分布於甘肅夏河和雲南西雙版納,為留鳥。此外還見於上海,可能是迷鳥。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