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

於 2020年4月19日 (日) 20:57 由 Sisle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1]

春分是個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春分時節,中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鶯飛草長,正是鳥語花香好時節】。

目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 篇》説:「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2]

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古代黃河流域與之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見《農桑通訣》)。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明代山東淄川於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誌》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

春分三候

一候元鳥至

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

二候雷乃發聲

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

三候始電

併發出閃電。

節氣,吃食養生

被古人稱為「種生」的豆芽最適合春季吃,能幫助五臟從冬藏轉向春生,豆芽還具有清熱的功效,有利於肝氣疏通、健脾和胃。以綠豆芽為例,其每百克熱量僅18千卡,具有清熱利水功效。[3]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北宋開封寒食、清明之盛:「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錮、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芻,謂之"門外土儀"。」可知當時即有踏青野餐的習俗。

《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4]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姜、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5]

飲食禁忌

天氣潮濕,除了家居衛生,個人飲食和養生都非常重要。事實上,空氣中濕度高,身體也會隨之出現不少問題,例如身體疲乏、頭身重墜、提不起神、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等,亦會令舊患、哮喘、鼻敏感等症狀加重。

此時飲食切忌過寒過熱、升降失度,應以「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為原則。舉例說,進食蟹、蜆等寒性食物時,應添加薑、蔥、酒等溫性調料,抵銷寒涼偏性之餘,亦可避免引起腸胃不適。[6]

春分習俗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在春分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春分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7]

鞦韆

春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鴿子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遊戲

古代春分盛行鬥雞遊戲,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春分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拔河

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放風箏

春分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植樹

」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

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就有春分植樹的習慣。

視頻

二十四節氣_農業諺語_春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