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1]

春分是個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春分時節,中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鶯飛草長,正是鳥語花香好時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 篇》説:「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2]

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古代黃河流域與之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見《農桑通訣》)。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明代山東淄川於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誌》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

春分三候

一候元鳥至

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

二候雷乃發聲

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

三候始電

併發出閃電。

節氣,吃食養生

被古人稱為「種生」的豆芽最適合春季吃,能幫助五臟從冬藏轉向春生,豆芽還具有清熱的功效,有利於肝氣疏通、健脾和胃。以綠豆芽為例,其每百克熱量僅18千卡,具有清熱利水功效。[3]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北宋開封寒食、清明之盛:「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錮、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芻,謂之"門外土儀"。」可知當時即有踏青野餐的習俗。

《素問•骨空論》:「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傳統飲食養生與中醫治療均可概括為補虛、瀉實兩方面。如益氣、養血、滋陰、助陽、填精、生津為補虛;解表、清熱、利水、瀉下、祛寒、去風、燥濕等方面則可視為瀉實。中醫養生實踐證明,無論補或瀉,都應堅持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的原則進行飲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4]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姜、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5]

飲食禁忌

天氣潮濕,除了家居衛生,個人飲食和養生都非常重要。事實上,空氣中濕度高,身體也會隨之出現不少問題,例如身體疲乏、頭身重墜、提不起神、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等,亦會令舊患、哮喘、鼻敏感等症狀加重。

此時飲食切忌過寒過熱、升降失度,應以「調整陰陽,以平為期」為原則。舉例說,進食蟹、蜆等寒性食物時,應添加薑、蔥、酒等溫性調料,抵銷寒涼偏性之餘,亦可避免引起腸胃不適。[6]

春分習俗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在春分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春分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7] 「春分」是指晝夜平分之意,過了這天太陽直射位置逐漸北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氣候變化較大,農作物容易感染病蟲害,人們也需注意忽上忽下的溫度,適時添加衣物,以免感冒。有趣的是「春分」不僅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國的新年,在這特別的時刻,總會有些有趣的習俗,迎接另一半的春天。

豎蛋

每到春分,各地有千千萬萬的人嘗試「豎蛋」,這不單是中國習俗,也是流傳全球的「小遊戲」,人們通常會選擇光滑勻稱,剛生下四至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放在桌上或地上,用盡方法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較成功多,卻成為一種樂趣。

吃春菜

是一種野莧菜,鄉下人家多稱為「春碧蒿」,每逢「春分」在廣東?江門市的四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全村子的人皆去採春菜,再回家與魚片滾湯,俗稱「春湯」。延續當地順口溜「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已日漸成為習俗,一年自春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送春牛

「春牛」不是真正的牛,而是把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的農曆節氣與農夫耕田的圖樣,俗稱「春牛圖」。在春分當天會有一些善言者,一面說不違農時的吉祥話,家家戶戶送圖,說到主人喜樂給錢為止。

粘雀子嘴

對農夫來說一年四季都處忙碌時期,春分是可按習俗休假的日子,在農村每家都要把十多個不包餡的湯圓用細竹叉插著置於室外田邊,免得麻雀破壞莊稼,這湯圓取其用意喚作「粘雀子嘴」。

放風箏

春分前後微風飄盪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刻,自古以來民間有放風箏避邪之說,一線在手,隨風箏忽高忽低,不僅強健腰背肌群、足脛關節,對反應能力也大有益處,演變至今已成為人們迎接新春的企盼。

犒勞耕牛

耕牛一年勞作從春分開始,中國江南地區流行「犒勞耕牛」,以糯米團餵耕牛作為犒賞,另有「祭祀百鳥」的習俗,感謝提醒農時到來,並祈求鳥兒們不要啄食五穀,整年豐收。

視頻

二十四節氣_農業諺語_春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