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二沙湾炮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二沙湾炮台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呆萌客旅游

基本资料

类别    国定古迹

别名    二沙湾炮台

位置    台湾基隆市

建造者   台湾巡抚刘铭传

修造时期  1884年

炮台的缺点 目标明显的明炮台

二沙湾炮台,别名二沙湾炮台[1] ,一般多以其入口城门牌匾而称为“海门天险”。属于台湾基隆市的传统中国炮台建筑,此炮台在1841年便已存在。当时的炮台是构筑于山下基隆港边,为台湾兵备道姚莹所建;后历多次整修,现今规模为台湾巡抚刘铭传于1884年所修筑。

历史概述

  • 1841年9月30日(道光21年8月16日),一艘英国船“呐尔不达号”(Nerbudda)对二沙湾炮台发射两枚炮弹,打坏兵房一间。
  • 当时在三沙湾炮台防守的淡水同知曹谨对英船发炮回击,英船触碰到礁石搁浅,此为清廷台湾守军与英国第一次交战。但据英方文献及生还俘虏所述, 该英船实因遇风触礁而幸存船员却被拘禁及处斩( 见“呐尔不哒”号事件)。
  • 英船第六等小型炮舰“猎人号”(Nimrod)于1841年10月27日(道光21年9月13日)辰时进入基隆港直攻二沙湾炮台,清廷守兵立即反击,另英军也从三沙湾的鼻头山登岸。此次数名清廷兵勇受伤,二沙湾及三沙湾军营住房烧毁,五门大炮损坏。[2]
  • 1884年4月13日(光绪10年3月18日),法国军舰“楼打号”(Volta,哇尔大号)驶进基隆要求购煤矿被拒;船长福禄诺中校(F. Fournier)认为是清官阻挠,借机生事要求守军,否则开炮;在淡水关税总巡胡美利的协助之下,风波平息。
  • 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光绪10年闰5月24日)基隆上岸,审视基隆及淡水形势,认为全台“台南以澎湖为锁钥,台北以基隆为咽喉”做战略地位评估。澎湖多岛难守,而基隆又有煤矿受到法国的觊觎,实为紧要;因此,刘铭传令在基隆港东北角赶造新炮台(今二沙湾炮台),并安装德国制新式克鲁伯大炮(Krupp guns)。该炮台的缺点是明炮台、目标明显,不过在当时军事战备就已是固若金汤的堡垒。[3]
  • 1884年8月5日(光绪10年6月15日),法将李士卑斯(S.N.J.Lespès)率领5艘军舰与守军交战5小时。因基隆的炮台无法旋转,法舰由侧面攻击炮台,故炮台无由发挥作用,基隆的炮台大半数被摧毁,火药库亦被炸毁。隔日(1884年8月6日),法军400至500人登陆基隆。[4]
  • 清法战争后,刘铭传鉴于二沙湾炮台乃基隆港要津,约1885年后,于二沙湾海滨之山上构筑新式炮台,聘德国人监造,分营盘和炮座区,以御北台门户,并题字“海门天险”[5]
  • 1983年12月28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级古迹]名单,二沙湾炮台就已名列其中。
  • 到了1997年5月,《文化资产保存法》修法后,不再区分为一至三级古迹,而采用国定直辖市定、县市定三级;二沙湾炮台改为国定古迹
  • 该炮台现今已无军事用途,但因为可俯瞰基隆港外港与一部分内港,因此成为观光景点。另外也因具历史人文价值,被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军事战术

  • 二沙湾炮台位山丘之上,下临陡坡地势险要。城门朝西南,乃标准中国式城门,入口以石作丁顺砌之拱门,门楣题“海门天险”四字。
  • 城门两翼有城垣,上筑雉堞设有射口。炮台石材应为就地取材,其墙垣、兵房弹药库都用当地砂岩砌成,炮基则用铁水泥筑成。
  • 海门天险将东、北两个炮台区建在较高的临海山头,属“抱山式炮台”,而将扎营处设在背海面较低平的地区。这样的布局,使得海上来的敌舰无论再怎么猛烈攻击,都只会击中向海的山面,或者越过山头落到谷底,而绝难击中营区。由于营区所在地几乎可以避开任何正面射来的炮弹,所以开仗时能从容支援炮台区上的炮火作业,展现了精采绝伦的地形战术。

参考资料

书目

外部连结

视频

基隆二沙湾炮台海门天险空拍摄影1884年时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所修筑推荐基隆空拍基隆旅游景点推荐

参考文献

  1. 二沙湾炮台,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 姚莹,《夷船再犯鸡笼官兵击退奏》,东溟奏稿,页41-43。
  3. 刘铭传:《恭报到台日期并筹办台北防务折》,刘状肃公奏议,页165。
  4. 刘铭传:《敌陷基隆炮台我军复破敌营获胜折》,刘状肃公奏议,页169。
  5.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二沙湾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