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于成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于成龙画像,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作
于成龙
出生万曆四十五年
(1617-09-26)1617年9月26日
山西永宁州
逝世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5月31日(1684-05-31)(66歲)
籍贯 山西永宁州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北溟,於山,清代山西永甯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朝著名大臣,被譽為“天下廉吏第一”,一生三次被舉“卓異”,因其政績卓越、作風廉潔而深受康熙帝與百姓的喜愛。

生平簡介

考場考官公然行賄受賄,徇私舞弊;於成龍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直抒胸臆

崇禎十二年(1639年),於成龍參加鄉試,省城太原考場考官公然行賄受賄,徇私舞弊。於成龍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直抒胸臆。結果正榜無名,勉強考取了個副榜貢生。副榜貢生相當於備取生,不算中舉,但可以直接參加會試。會試之後,於成龍以父親年老為藉口,辭去做官的機會,回到來堡村。[1] 順治四年(1647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於成龍到太原崇善寺開辦的學校學習了4年,但順治八年(1651年)的鄉試中,於成龍又落榜了,這年他已經35歲了。

兄長病故,父親年老多病,為了養家糊口,無工夫參加科舉考試

順治十一年(1654年),於成龍兄長於化龍病故,三子於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擔子落在他的肩上。父親於時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湯藥;繼母李氏雖健,也已暮年。長子、次子上學,全家開支很大,家資因此受窘。於成龍為了養家糊口,供子上學,整日忙於家務,再無工夫參加科舉考試了。 順治十五年(1658年),父親病故。

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

于成龙:电视剧《于成龙》宣传剧照。

順治十八年(1661年),已44歲的於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羅城新隸於清統治下不到兩年,由於局勢未穩,兩任知縣一死一逃。於成龍到羅城時,這裡遍地荒草,城內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他只得寄居於關帝廟中。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僕從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意志,扶病理事,邁開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在羅城採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百姓安居樂業,再次被舉“卓異”

於成龍在羅城採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他動員百姓建築房屋,召回外散的人口居住﹔公正解決瑤僮(壯)族人之間的冤仇,建立鄉勇,使「盜皆屏跡」﹔他創設學官,教化百姓禮儀,有能讀書應試者,免其徭役。「民得安居,儘力於耕稼之事。」 在羅城為官三年之間,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治理,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於成龍的突出治行受到兩廣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視,羅城被評為全省治理的榜樣。 康熙六年(1667年),於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廣西省唯一“卓異”,[1][2],併升任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川區)知州。

以「招撫百姓為急務」

于成龍赴川之時,戰亂剛休,合州人口銳減為全國最少。當時合州剩下的百姓只有一百多人,可是賦稅和勞役卻很繁重。于成龍以「招撫百姓為急務」,首先嚴禁官吏勒索百姓,再招攬百姓開墾荒地,向農民借出種子和耕牛,使百姓有地種有農具使用。消息傳開,流民「遠近悅赴」,合州人口大增,「月戶增至千 」,一個月由一百戶增長到一千戶 。 [1]。 康熙八年(1669年),於成龍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当时黄州治安问题严重,影响地方安定和居民生活。为了瞭解盗情,他多次微服访查,了解情况后,将地方上的盗贼一举抓获,对待案犯,于成龙主张慎刑,以教育为主,採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成效明显[3]。由於在黃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績,於成龍又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再次被舉“卓異”。

武昌平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於成龍再次舉“卓異”後,被調主持武昌府政務,並將擢武昌知府。恰在這時,“三藩之亂”爆發了。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麻城縣發現“偽札”,知縣即以“通賊”罪名大肆濫捕,搞得人人自危。他以“招撫”為方針,查清事件原委後,發出安民告示,使絕大多數協從百姓歸家,并隻身犯险,事態很快趨於緩和。10天之內,一場動亂順利平息。八月,於成龍調任黃州知府,第二次暴亂又接踵而至。叛军联络当地豪绅造反,声势浩大,形势危急。他身先士卒,危急關頭置生死於度外,使戰鬥獲得全勝。當場擒獲暴亂首領何士榮。後又乘勝平定了其餘叛亂。[4]二十余天內又取得平亂的勝利,受到湖廣總督蔡毓榮的高度褒獎。

仕途平坦

康熙十八年(1678年),于成龙出任福建按察使。当时清廷为了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海禁」政策。地方官员不顾连年兵祸,时常以「通海」罪名屡兴大狱。他得知此事后,对这些案件提出重审,在他的力争和主持下,先后有千馀名无辜百姓获得释放,于成龙因为此事第三度被举荐为「卓异」[3]。    未逾兩年,又出任為總制兩江總督。福建巡抚吴兴祚向朝廷举荐,称为“闽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特简”--破格錄用,任畿輔直隸巡撫,成為京城邊直隸省的父母官。 康熙二十年(1681年),他以地方官之身,得康熙帝親自召見,獲賜白銀千兩、御馬一匹,康熙親自賦詩一首表彰其廉能,並稱讚他為「清官第一」。[5]。 康熙二十一年,他又出任兩江總督。躋身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列,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

溘然長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卒於南京兩江總督任上。享寿67岁。葬于家乡永宁。被追封「太子太保」,贈諡號“清端”。

康熙帝破例親為撰寫碑文

作為對其廉潔刻苦一生的表彰。[5]

  “卒之日, 金陵人為之巷哭。相率香燈祭與寢。日幾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遠近聞之, 皆輟市, 如喪其親”。在出殯當日, “士民數万人步二十里外, 伏地哭, 江乾江水聲如不聞。公之得吏民之心, 江寧人謂數百年來無能如此者”。

於成龍墓

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峪口鎮橫泉村,是清朝廉吏於成龍的墓。 於成龍逝世第二年,在家鄉永寧州北(即今方山縣峪口鎮橫泉村南)被康熙帝賜葬並親撰碑文。朝廷追授於成龍太子太保。後來,康熙帝還兩次為於成龍追撰祭文,又題寫“高行清粹”匾額。國庫撥出專款興建於成龍墓。於成龍墓內,碗扣白灰松香,這種墓葬形式十分獨特。後人研究後認為,白灰意為“一世清白”將永留,松香意為“流芳萬古”,瓷碗意為“挽留”。 據該墓誌銘的拓片顯示,石刻高57厘米、寬76厘米,標題為“皇清光祿大夫、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操江、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於老公祖墓誌”。經統計,現可考內容有1400多字。

人物評價

   於成龍是個大器晚成的人。於成龍在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曾經參加過鄉試併中副榜貢生,但因為父親年邁需要照顧而沒有出去做官。直到45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柳州羅城縣知縣。此後,他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    歷代評價   康熙:“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康熙破例親自撰碑文併題寫“高行清粹”匾額給予褒揚。   乾隆:乾隆數次遣官祭於成龍之祠,並御書“清風是式”四字。   戴震:在追述於成龍生平時說道:“成龍清嚴忠直, 勤勞治事,官吏無不敬畏, 歸於廉慎。”   李中素:古人得一節,足以傳之無窮,公則萃於一身,無往而不備矣。   範鄗鼎:余讀《明史》,而歎廉吏之難。其人也,三百年來首軒輗,輗之後有吾陽城楊繼宗,厥後有布政張黼、副使劉俊、岳州知府張舉與吾邑洪洞衛英數人,前輩石公瑤言之彰彰哉!余觀數人,廉也而或短於才,才矣而或疏於學或餒於氣。才、學、氣備矣,而或不得於君,不獲於上,政事止及於一時一隅之間。君子惜其用廉之未盡善也。本朝養士四十餘年,得於先生,先生之廉可不謂其盡善乎!廉則心清,心清則理明,理明則才全,理明則學優而氣壯。[6]

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龍第一次升職已是51歲,此後一路升遷到一品大員。升官速度之快,令人稱奇。康熙皇上最看重的是他的廉潔:「朕博采輿評,咸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清朝時,官僚的車馬費用是攤派給老百姓承擔的。早年,于成龍從廣西知縣升任四川知州時,合州才經戰亂,他僅「畜一羸馬,以家僕自隨」上任。「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是他的日常飲食。有一年,于成龍的長子從山西老家千里迢迢去探望他,于成龍頓頓以青菜豆腐待之,與往日無異。臨別時,正趕上廚房醃了一隻鴨子,於是他讓廚房割了半隻鴨子,給兒子帶在途中食用。民間因此有 「于公豆腐量太狹,長子臨行割半鴨」的歌謠。

于成龍升任福建按察使離開湖北時,乘船出發之前,令人買了幾擔蘿蔔上船,船夫很納悶,就問道:「蘿蔔是賤物,帶這麼多有甚麼用?」于成龍回答說:「一路之上,以此為食。」

康熙二十年,康熙當面讚他 「今時清官第一」,並「制詩一章」表賜白銀、御馬以「嘉其廉能」。詩為: 自昔崇廉治,勤思吏道澄。 郊圻王化始,銷銘重臣膺。 政績聞留牘,風期素飲冰。 勖哉貞晚節,褒命曰欽承。

「于公穗」 出仕之初,于成龍對友人說,「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在湖廣黃州府任職時,正趕上災荒,他以「屑糠雜米為粥,與童僕共吃」,把節餘的口糧、薪俸用於救濟災民。

他把僅剩的一匹供騎乘的騾子也「鬻之市,得十餘兩,施一日而盡」。以行動感化富戶解囊布施,救災民於水火。

他認為,天災起於人禍,總是官員德行不夠,才導致災害。康熙十九年冬天,直隸地區發生災害,他將自己原先所好的一點小酒也戒了,嚴格持齋三個月,誠心懺悔。這年歲末除夕,他滿腹憂慮地寫下了一首五言古詩: 今夕是何夕,明晨又一年。   三冬無再雪,萬戶有孤煙。   爆竹誰家響?盆花幾處鮮?   早朝齊拜舞,誰上彗星篇?   灶冷疇為祀,井寒空自漣。   哀哉孑遺歎,忍待麥芊芊。

第二年正月十五,他又帶領一部分官員在保定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祈雨儀式。

這一年保定府一帶的農作物竟獲得豐收。而且,單穗的農作物居然長出了雙穗,當地百姓把它稱為「于公穗」,認為這是于成龍德政的感應。

革弊治吏 于成龍對屬下青縣知縣趙履謙的懲治,驚動過康熙皇帝。

官府從民間徵收賦稅,所得的細碎銀兩需要重新熔鑄,變為大塊的銀錠再上繳國庫,那時把熔鑄時產生的損耗稱為火耗,亦稱火耗銀,由交稅的老百姓承擔,一些地方的官府把火耗提高到正賦的百分之五十向百姓攤派,這些費用主要用於官吏「分肥」和饋送上官。

于成龍為此特地頒布了一個《嚴禁火耗諭》:「民力難支,又安忍於正供之外,敲鳩形鵠面之骨,吸賣兒鬻女之髓,遂一身一家之慾!」康熙十九年十二月,于成龍懲處了私自多收火耗、侵吞賑災銀兩的青縣知縣趙履謙。

對清朝的官場來說,這是一件大事,因為官員普遍用此手法中飽私囊。第二年,在于成龍進京覲見時,康熙當面肯定他「劾趙履謙甚當」,震動朝野。

江南財賦重地,必得清廉能臣前往料理,方能澄清吏治,同年十二月,康熙特旨授于成龍兩江總督。此時的于成龍,已是白髮高齡。

于成龍深知江南積弊,制定了「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徵收、崇節儉」六條戒律,作為官員的行為準則。「雖自己足食,當思民之無食者;自己披衣,亦當思民之無衣者」;若「無功於國,無德於民」而終日華衣美食,則雖身居官長,實與盜賊無異。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

他還頒布了《興利除弊約》,開列了災耗、私派、賄賂、衙蠹、旗人放債等十五款積弊,責令「自今伊始」,將所列「積弊盡行痛革」。

江南富裕糜費,聽說「于青天」將至,江南那些歷來習尚奢侈的世家大族都「減輿從,毀丹堊,婚嫁不用音樂」;民間人人爭穿布衣,粗布的價格因之「驟貴」;貪墨之吏紛紛辭官落職,豪強猾胥都率家遠避。

于成龍以身作則,嚴正聲明:「本部院下車,清介自持,誓不受屬員一毫饋送。爾司道廳府州縣,務期共相砥礪,痛絕饋送。」

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衙門裡不買茶葉,大家每天採摘衙門後的槐樹葉代之,天長日久,「樹為之禿」。

「罷市聚哭」祭于公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早上,總督衙門的僕人發現,67歲的老總督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就在衙門的椅子上「端坐而逝」靜靜地離開了人世,「坐不倚椅,顏色如生」。

于成龍為官二十餘年,始終未帶家眷上任。得知消息的將軍、都統及僚吏一干人,進到他的居室檢視並為他收拾遺物,只見床頭的箱子裡,只有一套粗綢做的袍子。于成龍居室的堂後,也只是瓦甕裡有幾石米和幾罐鹽豆豉,文武官員「無不慟哭失聲」。

于公仙逝,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為此悲傷,很多人聚在一起痛哭,有人在家裡繪製他的畫像祭祀他,帶著香燭紙錢到總督署祭奠他的「日數萬人」,百姓專門採取了「罷市」的形式,表示對老總督的哀悼之情。 [7]

【傳統家規文字實錄】

于成龍家族故居

巍巍呂梁山,東與太行并駕,西攜黃河奔流。幾百年來,在這片被黃土覆蓋着的梁峁溝壑間,一代廉吏于成龍的故事被廣爲傳頌,枝繁葉茂的于氏家族在這裏繁衍生息,人才輩出。回望黃土高原上的這一名門望族,滋養她的不僅是呂梁這一方質樸厚重的水土,更有那于氏家族“耕讀持家、清廉居官”的浩蕩家風。

于成龍家族故居,位于呂梁山中段、方山縣境内的北武當山,是一座高大雄奇的秀麗山峰。在北武當山南坡的腳下,有一個名叫來堡村的小山村,據考證,由于成龍的父親于時煌祖屋、于成龍的兄長于化龍故居和于成龍故居三個院落組成。

這三個院落都靠山而建,窯洞形制。其中于時煌祖屋在最東面,正屋九間,坐西向東三間。祖屋高程要比于成龍、于化龍兄弟的故居高三米左右。祖屋建于明末清初,其中最東三間有雨檐廊柱。于化龍故居正屋五間,建于清代早期,東西廂房分别是豆腐坊、油坊醋坊。于成龍故居在最西面,正坊五間爲于氏後人後來新建,坐西向東五間,是遺存清早期建築。目前,這三個院子都經過山西省文物局古建所維護,是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于氏族規家訓

康熙四十六年,于成龍長孫于準秉承先祖遺風,在整理編纂《于清端公政書》的基礎上,總結汲取于氏先祖的家風家訓,曆時四年,續修《于氏宗譜》,編訂《于氏族規》22條,《于氏家訓》41條。

于氏族規家訓以“勤耕讀、尚節儉,循法禮、孝鄉裏,廉仕吏、存仁德”等爲核心要義,涵蓋“勤、儉、學、善、廉”等樸素道理,既是對于氏先祖良好品行的總結與傳承,更是對後人行爲規範的諄諄教誨和殷殷期盼。

于氏族規家訓沒有空洞的說教,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該怎麽做,做成什麽樣,都清晰明确,娓娓道來。譬如“人貴立志。志非大言不慚之謂也,乃念念向上一等做去”;又譬如“我志在富,則當以勤儉緻之,我志在貴,則當以讀書緻之,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也”。

于氏族規家訓對于于氏後人養成恭良謙讓、急公尚義、勤儉持家等行爲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對當地民俗民風也有着長遠影響。

一代廉吏于成龍:耕讀傳家風 清廉振家聲

【盲人三弦書說唱】

說古今, 道古今, 華夏文明萬古青;

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廉吏就要數那于成龍。

于成龍是山西呂梁人,出生在方山縣來堡村,

明朝末年考上副榜貢生,45歲才當上清朝縣令。

廣西羅城到江甯, 做官做到正一品,

清正廉潔爲百姓 “天下廉吏第一”人。

一、耕讀育家風

透過《于氏族規家訓》,穿越曆史時空隧道,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呂梁于氏族人勤學耕讀、行孝鄉裏的感人畫卷。

在呂梁市離石區城西10公裏的山坳裏,有一座千年古刹安國寺,于成龍45歲出仕爲官之前,曾在這裏苦讀六年,至今遺存有“于清端公讀書樓”。置身安國寺,撫碑睹物,于成龍家族“勤耕讀,孝鄉裏,重仁德”的遺風,昭然可見。

于成龍文化研究會會長 高林清:

于成龍23歲時考上“副榜貢生”,之後由于明末清初時局動蕩,40歲才通過吏部考試成爲“候補知縣”。這個時候,父親在家染病,于成龍爲了侍奉有病的父親而沒有“補缺上任”,直至父親去世又守孝三年後,45歲的于成龍才開始步入仕途。

于成龍幼年喪母,父親續娶李氏,于成龍恪守禮道,對繼母非常孝順。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繼母去世,于成龍當時在黃州任知府,由于地方形勢緊張,總督奏請朝廷讓他在任守制。五年後,于成龍才得以請假回家,這是他爲官23年間唯一的一次回鄉省親。其盡忠報國之心、奉親敬孝之情,由此可見。

正是于成龍對“耕讀孝行”的言傳身教,其子孫也多以“仁存正德、樂善公益、博施濟衆”而聞名鄉裏,受人稱頌。

呂梁市離石區安國寺文官所所長 陳雷:

于廷翼是于成龍的長子,自父親于成龍出仕之後的數十年間,于廷翼悉心奉養祖母和母親,代父撫育兩弟,以至成人。他雖然自奉節儉,但在周濟親友族人,以及築路、修橋等方面,從不吝惜。康熙二十五年,于廷翼把自家的五畝土地捐給了收養鳏寡老病無依者的養濟院。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永甯州連續遭受自然災害,接着又發生瘟疫,米價大漲,于廷翼與族人每月将家中存糧接濟鄉人,名爲借給,事後卻将借據付之一炬。

于成龍之後,長孫于準是于氏家族的又一名吏。康熙四十八年告老還鄉後,好義樂施,周人之急,濟人之危,州人之中受其恩德者,不計其數。

于氏先祖勤于耕讀、孝行鄉裏的躬行實踐,正是《于氏族規家訓》中“孝爲百行原”、“博施濟衆,以仁存心”等家風要義的思想源泉和深刻诠釋!

二、清廉振家聲

“孝行于家而能忠施于國,德被于鄉方可勤廉于政。”

順治十八年,于成龍懷着“此行絕不以溫飽爲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抛妻别子,遠赴邊荒之地廣西羅城履職。臨行時,他囑托長子于廷翼:“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以身許家國之志,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終其一生的廉吏之旅。

初到羅城任縣令,他插蒿棘爲門,以土礫爲幾案,日食二餐甚至日食一餐,習以爲常。百姓憐其清苦,有時湊少許銀錢,供其購買鹽米之用,他均婉言謝絕;

在黃州八年,益勵清介,惡衣蔬食。赴任福建時,僅被褥一束,朝衣一襲,沿途以蘿蔔爲幹糧,且作壓船之物;

在福建,外藩來的貢船或有所獻,他一概拒絕。而布政使衙門常常連薪米也供應不上,他将自己的衣物典當換取食物;

在直隸巡撫任上,他屑糠雜米爲粥,與同仆共吃。頒布《嚴禁饋贈檄》,明令所屬官員不準趁着年節收送禮品;

在江南兩江總督位上,他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佐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百姓因而稱他“于青菜”。

山西省文化廳藝術檔案館副館長 電視劇《于成龍》編劇 馬連倫:

于成龍清廉儉樸的品行,既非刻意清高,也非憤世嫉俗,更非邀功博名,而皆出自于其至誠本性。于成龍曾對僚屬說:“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饑寒足矣。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爲。計俸入自給有餘,要錢何用?”他在《勸民節儉歌》中寫道:“儉爲至寶一字箴,民安物阜無奇術,上爲國家養元氣,下爲黎民儲命脈”。其言行操守皆源于他“不昧天理良心”的道德底線和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

康熙手書的“廉”字

于成龍是廉吏,他清廉自持,甘守清貧,不以爲苦,被康熙稱許“實爲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龍是能臣,他寬嚴并濟,激濁揚清,文而善武,屢著奇勳,被康熙稱許“真國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

于成龍是好官,他勤政爲民,體恤民情,減免賦稅,獎勵農耕,黎庶之苦,感同身受,開倉赈濟,爲民請命。把百姓的苦看作自己的苦,把庶民的樂當作自己的樂。

山西呂梁電視臺主任記者 劉志飛:

康熙二十三年,68歲的于成龍病逝于南京督署中。僚吏們來到他的寝室,隻見床頭敝筒中,唯有绨袍一襲,靴帶二條,堂後瓦甕中也隻有粗米數鬥,無不失聲痛哭。城中的老百姓得知于成龍去世後,紛紛“罷市”“哭巷”,焚香祭奠,隆重悼念。于成龍的靈柩啓運回鄉時,江甯城萬人相送,哭聲震天。其清貧廉政的崇高節操,确實感天動地,永垂青史。

政聲人去後,清名在人間。于成龍爲官23年,天南地北,隻身天涯,以其一生清廉節儉、勤政爲民的端嚴操守,爲呂梁于氏家族樹立了光前裕後的典範。

三、樹規傳家訓

翻開于成龍長孫于準編修的《于氏族規家訓》,“勤耕讀、尚節儉,循法禮、孝鄉裏,廉仕吏、存仁德”的家風要義便躍然紙上。涵蓋“勤、儉、學、善、廉”等樸素道理的22條《族規》、41條《家訓》,既是對于氏先祖良好品行的總結與傳承,更是對後人行爲規範的諄諄教誨和殷殷期盼。

“勤耕讀 尚節儉”

《于氏家訓》在第七條、第九條、第三十四條中多處勸導後人:“士子幸而上達,身雖貴顯,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務宜謙光,不可驕傲。”“種田不離田頭,深耕易耨,是其本分。”“我志在富,則當勤儉以緻之;我志在貴,則當讀書以緻之。”

“循法禮 孝鄉裏”

《于氏家訓》第一條就提出了“孝爲百行之原”的理念,教育後人要孝敬長輩、團結兄弟。同時要守規矩、懂法禮,“勿謂些小之善不足紀,勿謂些小之惡無足畏。”《于氏族規》第六條、第十四條寫到:“族中有行善者,果其慈心濟衆,陰行方便,見義必爲,當歲終獎勵。”

“廉仕吏 存仁德”

《于氏族規家訓》強調:“所見、所行、所言,當處處以仁存心。”“德足以服人,才足以馭衆,言足以解紛”。要求于氏後人世代堅守“爲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潔”的人生信條。

充滿樸素勸慰與真誠告誡的《于氏族規家訓》,似春雨潤物,幾百年來指引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于氏族人,守本分、務正業,踐行“清、慎、勤”的家風要義!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曆史所負責人 高春平:

于成龍的孫子于準就很好地繼承了祖父于成龍的清廉遺風,從山東臨清知州,到貴州、江甯巡撫,他爲官清廉,大舉善政,康熙曾禦書額聯,贊其“恺澤三吳滋化雨,節旄再世繼清風”。

據《永甯州志》、《于氏宗譜》記載,從明朝景泰年至清乾隆中葉的三百二十餘年裏,于氏族人中,曾在國子監讀書的就有數十人;下至知縣,上至總督、巡撫,擔任各種官職的有30多人,不論微品小官,還是封疆大吏,亦或士農工商,始終遵法紀、守規矩。

于成龍嫡系第十一代孫 于銀元:

《于氏族規家訓》對我們做人做事影響很大。我自己多次手抄《族規家訓》,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知根源、敬祖宗,傳家風、樹家聲,把族規家訓中勵志齊家的思想用在學習上,用于生活中,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的人。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

近300年來,一代廉吏于成龍的故事,穿越時空、曆久彌新,并以小說、戲劇、廣播影視等各種現代傳播手段和表現形式,被人們廣爲傳頌;蘊含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于氏族規家訓》,至今仍閃爍着時代的光芒,彰顯着呂梁于氏族規家風在人文熏陶上的強大影響力和生命力。

【結尾:盲人三弦書說唱】

說了過去說如今,《于氏家規》傳後人,

爲人處事講良心,遵紀守法是根本,

勤勞緻富守本分,胡作非爲行不通,

做官要學于成龍,清正廉明爲百姓。 [8]

著有

《畿辅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9]   

视频

256影视 - 百度快照 《一代廉吏于成龙》全集在线观看 - 优酷网电视剧

于成龙 电视剧 《于成龙》选集

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精于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秉公处理地方上的疑案、悬案,使许多错案得到平反,于是百姓称呼他为「于青天」,于成龙再次因为政蹟卓著被湖广巡抚张朝珍举荐为「卓异」[3][4]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Reflist|30em|refs= [1] [3] [5] [2] [4]

来源

书籍
  • 清史稿
  • 《图说清朝》,龚书铎,知书房出版社,ISBN 978-986-7151-63-6
  • 《康乾盛世》,童超,知书房出版社,ISBN 978-986-6344-28-2
清朝政府
前任:
阿席熙
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癸卯-康熙二十三年五月丁丑
(1682年2月1日-1684年6月24日)
繼任:
王新命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龚书铎. 第21章第1节(穷乡僻壤显身手)〉. 《图说清朝》. 2011: 62页. 
  2. 2.0 2.1 童超. 第9章第1节(荒城裡走出的县官)〉. 《康乾盛世》. 2010: 36-37页. 
  3. 3.0 3.1 3.2 3.3 龚书铎. 第21章第2节(宽严并治得民心)〉. 《图说清朝》. 2011: 62-63页. 
  4. 4.0 4.1 4.2 童超. 第9章第2节(三举「卓异」)〉. 《康乾盛世》. 2010: 37-38页. 
  5. 5.0 5.1 5.2 龚书铎. 第21章第3节(廉洁一生于青天)〉. 《图说清朝》. 2011: 63页. 
  6. 於成龍>歷史上的今天
  7.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15/n4616831.htm 【文史】康熙讚于成龍「天下廉吏第一」
  8. 【傳統家規文字實錄】山西呂梁于成龍:“天下廉吏第一” 清儉家風傳世>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9. 於成龍>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