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巨平(今中国山东省泰安)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武将。
生平
当各地诸侯军队一起讨伐董卓的时候,许多诸侯都看不上曹操,唯独鲍信例外,当时于禁是鲍信的大将,后来鲍信阵亡,于禁便归属曹操麾下。
于禁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后来又平定吕布,为曹操扫平了北方诸侯。在宛城之战结束之后,曹操看上了张绣的嫂子,张绣觉得深受欺辱,于是一气之下进攻曹操,在这场战乱中,典韦战死,曹操长子曹昂也不幸丧生。当时曹军阵营大乱,但只有于禁的部队军纪严明,此时青州兵趁机烧杀抢掠,于禁毫不留情予以绞杀,青州兵于是向曹操去告状。此时于禁应当去为自己辩护,然而张绣大军马上就要赶来了,于是于禁开始整军备战,丝毫不理会别人的诬告,并且认为曹操肯定是心知肚明,后来曹操知晓后,大为惊喜,认为于禁是古代少有的名将。[1]
义斩昌豨
初期为曹操部下的军司马。参加曹操大部分主要的争霸战争,由陷陈都尉、偏将军、虎威将军不断晋升。而且是名勇猛、清廉,但并不高傲的武将,不过,对待部下有严厉的一面。昌豨复叛,遣于禁征讨。于禁急攻昌豨,昌豨与于禁有旧,向于禁投降。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当让曹操处置,于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昌豨决别,陨涕而斩之。当时曹操军在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
昌豨与于禁是老相识,有一定的交情,昌豨初因对战失败被魏国俘虏而投降于曹操,曹操真心对待他,但后期昌豨抓住机会却临阵反戈。于禁活捉昌豨后,并没有将其交给曹操,为其求情,而是根据军中法纪规定,将昌豨斩杀于曹军军营前,并说:“昌豨虽然是我的旧朋友,但我岂可以因此而失节!”。昌豨死后,于禁痛苦流涕,可见他的心里是极其痛苦的。但即便如此,对待叛乱者,于禁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所以在于禁的心理,他是不赞同临阵投敌行为的。[2][3]
水淹七军投降关羽
公元216年,于禁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可以有生杀大权,食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于禁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公元219年,关羽举三郡之兵围攻驻守樊城的曹仁,于禁与庞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时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引汉水来个“水淹七军”,于禁见大势已去,率三万大军投降。
而庞德誓死不降,最后被关羽处斩,曹操得知后,哀叹良久,说道:“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3]
晚节不保
于禁追随曹操戎马一生三十馀年,结果只因这一次投降,就身败名裂,遭到曹操的质疑,乃至整个曹魏集团的唾弃。吕蒙攻破江陵后,于禁从荆州获释而被遣到了东吴,受到了吴侯孙权的赏识,但却遭到了吴国经学大家虞翻的鄙视,大骂他是俘虏、卖主求荣之人,于禁抬不起头,终日以泪洗面。
曹丕即位后,孙权担心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而讨伐东吴,所以将于禁遣返回魏以示好于魏。于禁回到魏国后,曹丕表面上对于禁任他为安远将军,但却暗地嘲讽他。于禁去祭奠武皇帝曹操,曹丕命人画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降、于禁屈膝投降的画于曹操墓旁。于禁不久在悔恨与羞愧中死去,死后被封不雅的谥号“厉侯”。[3]
评价
- 司马懿评价于禁说:“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 陈寿评价:“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 司马光评价:“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 李贽评价:“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
- 王歆评价:“世无百战百胜将军,禁逢霖雨,败于关某,不为耻也。然虽比类荀林父、孟明视,虽败而国家不替,然未闻其腆颜降敌也。使二子降楚归晋,吾恐不得死所也。禁为国家宿将,以威慑众,能治乱伍,亦当时之杰,惜乎为德不终。既为羽禽,复为吴得,送诣文帝,如此辗转,禁未羞死,独登高陵而突然惭恚发病乎?文帝所为亦过矣,非帝王之行,亦非君子之行,然大有为王仲宣作驴鸣之味,是名士行,真大快事也。”
参考文献
参考来源
- ↑ 三国时名将投降的例子很多,为何于禁的下场最悲惨?其实原因简单. 每日头条. 2018-04-05 [2019-01-16] (中文).
- ↑ 为什么说于禁的死竟是史上绝无仅有的. 看见历史. 2018-04-05 [2019-01-16] (中文).
- ↑ 3.0 3.1 3.2 于禁历来奉法至公,为何会投降关羽?司马懿用12字道破玄机. 每日头条. 2018-09-04 [2019-01-1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