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云冈石窟」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63: 行 63:
 
 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发展 时期==
+
==发展 过程==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 早期 石窟===
+
早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ref>[http://tour.yungang.org/welcome.aspx?p=3&v=1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旅游网</ref>。
 
 
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ref>[http://tour.yungang.org/welcome.aspx?p=3&v=1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旅游网</ref>。
 
 
 
 
===中期石窟===
 
  
 
[[File:云岗石窟.jpg|300px|缩略图|右|云岗石窟[http://zj.sinaimg.cn/2012/1024/U7015P1134DT20121024164419.jpg 原图链接][http://zj.sina.com.cn/travel/message/2012-10-25/072028353_2.html 来自新浪  的图片]]]
 
[[File:云岗石窟.jpg|300px|缩略图|右|云岗石窟[http://zj.sinaimg.cn/2012/1024/U7015P1134DT20121024164419.jpg 原图链接][http://zj.sina.com.cn/travel/message/2012-10-25/072028353_2.html 来自新浪  的图片]]]
  
 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年~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
  中期 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年~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晚期石窟===
 
  
 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
+
  晚期主要是 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
  
 
==分窟介绍==
 
==分窟介绍==
行 172: 行 165:
 
| 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ref>[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734638.html 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榜单出炉--广西频道--],人民网广西频道,2018-12-20 </ref>。
 
| 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ref>[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734638.html 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榜单出炉--广西频道--],人民网广西频道,2018-12-20 </ref>。
 
|}
 
|}
 
==遗产保护==
 
 
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区所处的地质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不同程度地经历了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历史上云冈石窟也经历过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冈石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保护,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整理环境保护修缮时期(1955年~1959年)===
 
 
自1955年云冈石窟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以来,老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先后翻修了第5、6、7窟木结构窟檐,增设了[[别墅]]院围墙护栏,整修了窟前道路。维修了山门前清代戏台;扩展了山门前广场。修整了东、西厢房,改建了第5窟前正南的5间办公接待室和第7窟前正南的3间办公室。补墁了山门院、5窟院、6窟院的地面砖。平整了五华洞即第9~13窟窟前地面,同时在其南侧垒砌约80厘米高的挡土墙,再往南垒砌了高约2米的护壁石墙。1958年,经过两年的筹建,专项投资架设的电路正式开通。同年,在第9、10、12、13窟窟内铺墁了砖地;在第20窟窟前台地东侧铺建了台阶;绘制了参观游览路线图;规划制定了云冈石窟保护范围。
 
 
石窟保护试验研究时期(1960年~1965年)
 
 
20世纪60年代,国家科委将石窟保护项目列入十年科研规划之中。
 
 
1960年文博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前身)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联合组成了调查组,对云冈石窟展开了大规模的地质勘察、病害调查及保护材料和方法的研究,建议采取修建护壁、排水防渗、大佛的保护、对已风化的造像、雕刻进行加固的综合性保护措施。
 
 
1961年成立“云冈石窟保护委员会”。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决定以“云冈石窟第1、2窟为试点”进行修整试验。这项试验工程的设计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
 
 
1964年和1965年,完成了为期两年的第二期试验工程。该期工程采用土建隐蔽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将第21~51窟绝大多数洞窟的前立壁危岩支顶加固,并对其中第26、30、34、42窟前壁面上部进行了锚杆牵拉加固,应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和[[环氧树脂]]材料灌浆粘结归安了第22、23窟坍塌的间墙和顶板,第32窟顶板和第1窟门拱悬石。
 
 
1965年2月,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由文化部、山西省政府批准的“云冈石窟保护范围与安全规则”,包括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地下保护安全线三个部分,使云冈石窟形成地上、地下网状立体式的保护体系,确保了石窟的安全。
 
 
===防止石窟崩塌抢险加固时期(1973年~1976年)===
 
 
从1974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对云冈石窟展开了大规模的维修保护。称为“三年保护工程”,保护原则为“抢险加固、排除险情、保持现状、保护文物”。
 
 
===全面维修时期(1977年~1989年)===
 
 
自“三年保护工程”之后,又先后完成了第5窟及东部无名窟,第6窟,第7窟和第8窟间墙前壁落石(1979年7月18日)后的残存崖面,第1、2窟窟外佛龛,第3窟,第3窟前室及顶板(1980年7月7日、7月8日、8月3日三次坍塌),第3窟外上方立壁面,第4窟,第4、5窟之间过桥,第12、13窟前立壁上方悬石,第25~29窟,第33、35窟,第48窟悬石和第51窟的维修加固。完成了第1~3窟护坡工程,第1窟东围墙工程,第5、6窟木结构及附属建筑物抿,第5窟东无名窟清理,第20~51窟铺石工程,第50窟路基工程,第13、14窟冲沟蚀空带加固工程,第5~53窟崖顶排水渠修整工程,龙王庙沟考古发掘及修整、垂花门修整工程等。同时,建立了气象站、[[文物]]保护实验室,完成了供暖设施和接待院修建等工程。
 
 
===石窟风化治理规划实施阶段(1990年~2005年)===
 
 
从1992年起,拉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八五”维修工程)的序幕。5年中先后完成的项目有:
 
 
降低窟前地面,考古发掘,修建排水渠道,增设安全监控、输电线路,硬化地面,
 
 
修建保护性窟檐,包括恢复第8窟窟檐、设计第9、10、19窟窟檐;
 
 
保护性围墙:崖顶修建保护性围墙、旧围墙翻修扩建;
 
 
洞窟保护维修加固工程;
 
 
窟顶防渗排水试验研究工程;
 
 
制定《[[云冈石窟规划]]》,编制《[[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
 
 
其后,1998年109国道云冈段得以改线;2001年,云冈石窟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2002年,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石窟防水试验工程及第11窟维修等(2005年~2018年)
 
 
2005年以来云冈石窟主要进行了三项本体保护工程,分别为西部窟区防水试验工程、11窟维修加固工程及洞窟除尘。
 
 
西部窟区防水试验工程:2007年初,研究院详细调查了云冈西部窟区的地理环境和石窟现状,经过缜密的设计,做出最终的试验方案,并于4月份全面启动。该工程分两部分:一是进行顶部护坡的防渗处理;二是进行前立壁的加固。
 
 
11窟维修加固工程:2007年,首先着手于对第11窟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针对11窟北壁岩石成片状大面积脱落和泥塑壁画残块、剥离、空鼓、起甲、昆虫动物污染等病害,进行全面加固与修复。
 
 
洞窟除尘:云冈石窟研究院于2009年对第5-13窟进行了除尘。具体方法是用软羊毛刷除掉石雕身上的沉积物,同时用A4纸收集承接这些沉积物,这样做既可以避免除尘过程中对文物本体的损害,又可以防止二次扬尘。此次工程历时一个月。
 
 
2018年8月1日起,《云冈石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旅游信息==
 
==旅游信息==
行 247: 行 182:
 
<center>世界遗产在中国 云冈石窟</center>
 
<center>世界遗产在中国 云冈石窟</center>
  
<center>{{#iDisplay:h0156vqzkf9|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h0156vqzkf9|560|390|qq}}</center>
  
 
<center>东方石窟艺术的伟大奇迹——大同云冈石窟 </center>
 
<center>东方石窟艺术的伟大奇迹——大同云冈石窟 </center>
  
<center>{{#iDisplay:q0800qsnapb|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q0800qsnapb|560|390|qq}}</center>
  
 
<center>《人文地理》天下大同_第四集_云冈石窟</center>
 
<center>《人文地理》天下大同_第四集_云冈石窟</center>
  
<center>{{#iDisplay:g01875jg17b|650|480|qq}}</center>
+
<center>{{#iDisplay:g01875jg17b|560|390|qq}}</center>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行 261: 行 196:
 
[[Category:930 雕塑總論]]
 
[[Category:930 雕塑總論]]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
[[Category:680 中国地理类志]]

於 2020年1月10日 (五) 06:10 的最新修訂

雲岡石窟

中文名稱 :雲岡石窟

外文名稱: Yungang Grottoes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山西省大同市

門票價格: 旺季120元[1]

開放時間 :【4月15-10月27】8:30-17:20

【10月28-4月14】8:30-17:00

景點級別: AAAAA

代表景點: 曇耀五窟

省       份 : 山西省

地理位置 :東經113º20』,北緯40º04』

建議遊玩時長 :半天

最佳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

現存主要洞窟51個,造像5100餘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僅有幾厘米,各類造像形象生動活潑,姿態飄逸雋秀。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建築的珍貴資料。

1961年,雲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08年獲中國最佳旅遊品牌景區、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休閒旅遊景區。2018年10月1日起,雲岡石窟旺季門票價格由現行125元/人/次降為120元/人/次。

2018年12月,雲岡石窟獲得「2018中國品牌旅遊景區TOP20」稱號。

歷史沿革

建造歷史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涼傳》卷上(古今勝跡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2]。 。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靈岩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年~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岩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占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迴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對公眾開放。

發展過程

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卷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3]

中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年~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餘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於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這個時期即雲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複、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晚期主要是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

分窟介紹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佛,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詰尊者文殊菩薩,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年~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中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佛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牟尼佛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4]

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5]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中亞佛教藝術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6]

所獲榮譽

2001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點);
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區」;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002年1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2002年~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區;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產先進工作單位;
2006年3月,雲岡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檔案局評為「十五」期間全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
2006年5月,被中國新聞社評價中心評為「中國最具人氣十大風景名勝區」;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模範單位」;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標兵」;
2006年9月,被首屆中國旅遊勝地品牌推廣峰會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006年10月,被中國旅遊電視協會評為「2006年中國最令人嚮往的地方」;
2006年,大同市勞動競賽委員會為雲岡石窟記消防安全「集體一等功」;
2007年1月,被亞太旅遊協會等多家單位評為「中國魅力景區」;
2007年4月,被全國民族文化旅遊十大品牌組委會評為「2006年度全國民族文化旅遊十大品牌五十強」;
2007年5月8日,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全國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傳部、大同報社等多家單位評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
2007年11月,被中國旅遊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優秀旅遊景區」。
2008年中國最佳旅遊品牌景區、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休閒旅遊景區。
2018中國品牌旅遊景區TOP20[7]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夏季:4月15日~10月27日,8:30-17:20;冬季:10月28日~4月14日,8:30-17:00;節假日適當延長開、閉館。

行程線路

曇曜廣場——佛光大道——禮佛浮雕牆——靈岩寺(山堂水殿)——寫經院——石窟群——周總理紀念室——雲岡北魏皮影、木偶館——雲岡陳列館——演藝中心——食貨街。

視頻

雲岡石窟相關視頻

世界遺產在中國 雲岡石窟
東方石窟藝術的偉大奇蹟——大同雲岡石窟
《人文地理》天下大同_第四集_雲岡石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