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大高僧面对死亡的时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佛教五大高僧面对死亡的时刻,“生命里所出现的事情中,哪件最让您感到惊奇?”古今贤哲回答:“这件事就是,人虽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去世,却从没想到自己也会死去。”

虚云大师

  虚云大师由于病重而越来越虚弱,有人敦促他看医生,他却拒绝:“我与这世间的因果连接就快断了。”他感谢弟子们和他协力重建寺院,然后向他们指示:“我死后,帮我穿上黄色袈裟,一天后,放入棺中,移到牛棚西边的山脚下火化。然后请将骨灰与糖、面粉、油混合,捏成九个球,丢入河里,供养给水中生灵。若你们能帮我实现誓愿,我心永怀感谢。”有人请求他最后再说些话,师父回答:“要修行戒、定、慧,以清除贪、嗔、痴。”他停了一下,接着又说:“培养正思维与正念,在面对众人与整个世间时才能有大无畏的精神。你们累了,请回去休息吧!”

  师父在辞世之前一段时间曾恳求弟子要保持信心。“怎么保持?答案就在‘戒’这个字里。”说完这话,他便合掌,并嘱咐身边帮忙的人要照顾好自己。他们在离开房间后一个钟头回来,发现虚云以寂然而逝,享年120岁。遗体进行火化时,空气中有种少有的香气,还有白烟上漂天际。骨灰中发现超过百颗的五色舍利子和不计其数的小舍利子,大部分是白色的。

宗喀巴大师

  1419年,62岁的宗喀巴在哲蚌寺讲道时,在场的人看到晴朗的天空出现了数道彩虹,他们认为这标识他就要死了。讲道进行一半时,宗喀巴果不其然地停了下来,说他要暂停一下。这种情况十分不寻常,因此众人再次有种感觉,认为这表示他在为自己将辞世做准备。如果上师要离开某处前没有完成讲道,会被认为是个吉兆。因为这确保师父与弟子在此生及来世会再次相见,以接续该次讲道。他于是前往拉隆大寺作祈祷与供养,在离寺前还礼拜,而这项举动通常只有在不可能回到原地时才会做。

  第二天,他承认自己觉得痛,虽然从外表上,别人并无法马上清楚看出这点。他把帽子和袍子交给一位弟子,并对在场的人提出忠告,强调不要转移利他心的重要性。

  在第10个月的第20天,宗喀巴对黑鲁嘎本尊做了盛大的供养,并在当晚进行金刚持诵。第25天还很早时,他以双腿盘坐的姿势禅修空性。到日出时,则做了许多内供养,但在场的人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接着,他的呼吸便停止了,身体则恢复16岁时的活力。许多在场的弟子都看到他的身体放射出多彩的光束,这证实了许多人的信念:宗喀巴进入证悟者的道。

  为了知道如何妥善处理他的躯体,大家便询问传神谕的人。他们预言,该肉身应被供奉在佛塔中,于是便建造了一处专用厅堂,内置银色平台,其上安有一座黄金佛塔。本世纪中叶时,宗喀巴的肉身已如木乃伊一般,但保存完好仍让人惊讶。第九世嘎玛巴赞颂他是个“以正确完善的见地扫除错误之见”的人。

临济禅师

  临济常被称为“中国的苏格拉底”。他向师父黄蘖告别后,便出行游方去了。直到公元八五零年后,才在一小寺落脚。在那里,他大约进行了十年的教学,然后便退休。到了公元八六六年将死之时,他坐好后并说:“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某僧靠近些回答:“怎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临济问:“以后有人问你,向他道什么?”僧便大声喝叫。临济说:“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说完,师父虽无病,理理袍衣,端坐而逝。

慧能大师

  在临死前,中国禅宗六祖惠能说了以下感人的临别赠语:

  靠近点。到八月,我便要离世了。你们任何人有疑问的,尽快提出,我会为你们解答。我要解决你们的妄念,让你们能得到平静。我走之后,就没有人教你们了。

  所有弟子都因深受感动而哭泣。他们当中只有神会不为所动,惠能面向他,说了些话:

  神会,你还年轻,但你已证悟,好与不好并无二致,也不为毁誉所动。你们其他的人则尚未了解……你们哭,只是因为不知道我将去的地方。你们若知道我的去处,便不会哭了。大自然本身即无生无死,无去无来。

  以下则是惠能的遗言:

  再会,各位。现在我要离开了。我走了以后,不要如世俗那般痛哭流涕,不要接受致哀、奠仪、丝绸,也不要披麻戴孝。你们谁要如此做了,便不合于圣法,也就不是我的弟子。大家要像我还在这里一样,一起坐禅。只要你们可以平静安详、无动无止、无生无死、无来无去、无是无非、无住无往,那么,就是大道。我走了以后,你们要修行佛法,就像我还在你们身边一样。就算我还活着,假使你们违背教法,留着又有何用。

僧灿禅师

  僧灿禅师在去世前做了准备,剃头、沐浴,然后敲响寺钟集合僧众,宣布自己要走的消息。

  然后,他问道:“各位师兄,你们知道无声的‘三摩地’吗?”

  在场的人都回答:“不知道”

  禅师便说:“安静地倾听,不要有任何杂念。”

  僧众于是不出一声,期待听到有关无声三摩地的教诲,僧灿禅师便在同一时间离开了人世。[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