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斗米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五斗米教)
前往: 導覽搜尋

五斗米道又稱正一盟威之道、天師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據史書記載,在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據《後漢書》、《三國志》記載,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稱為「米巫」、「米賊」、「米道」。另外,也有人認為,這個名稱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關,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說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彌教結合而成,即「五斗彌」教)。因教徒尊張道陵[1]為天師,又稱「天師道」。

歷史

五斗米道初入道者稱為「鬼卒」,骨幹稱為「祭酒」,並以「治」為傳教單位。張道陵死後,傳其子張衡,衡死後,傳子張魯。東漢末年,張魯自命諸侯,占據漢中,建立持續達近30年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張修在漢中創立了五斗米道,而張魯只是繼承人。因為,曹丕所作的《典略》記載:「靈帝熹平中,妖賊大起, 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為五斗⋯脩法,略與角同⋯⋯后角被誅,修亦亡,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遂增飾之。」在提到靈帝時妖賊大起時,提到了張脩和五斗米道,但沒有提及張道陵和張衡父子。《典略》還點明,五斗米道本來起源於張脩,後來張魯奪取了漢中,因為百姓相信張脩的五斗米道,便對其進行增加修飾,把五斗米道創始人的身份安在了自己的祖父張道陵身上。

西晉後,五斗米道逐漸分化,一部分傳播於士族與官吏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動於農民中。東晉後期,五斗米道領袖孫恩、盧循領導了長達十餘年的民變,世稱「孫恩盧循之亂」[2]。北魏時,嵩山道士寇謙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稱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 ,創立新天師道。此後五斗米道改稱天師道。並得到太武帝的讚許。唐宋以後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張世系,以江西龍虎山天師府為中心,是為江南各符籙道派之正宗。

內容

五斗米道以老子為教主,基本經典是《道德經》和張陵編寫的『老子想爾注』,是一種多神教,以長生不老或成仙為其最高目標。其道術主要是通過章表,符咒招神驅鬼(例如用三官手書來治病),以及行氣、導引、房中術等。主要活動在成都周圍,也可能在少數民族中傳播。許多學者認為五斗米道與當地少數民族所盛行的巫術有很密切的關係。道士能替信徒上章向三清、玉帝、三官等神,許願求福。

視頻

五斗米道 相關視頻

作為五斗米道傳人的張魯,如何治理漢中三十年
7. 全真道之崛起:樓觀道與「五斗米道」的交融和融合

參考文獻

  1. 祖天師張道陵,道教之音,2010-09-01
  2. 孫恩盧循之亂,歷學網,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