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百猴听法,转生为天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百猴听法,转生为天人,佛陀为什么要有建塔,造寺,雕塑形象,在他在世的那个时候,他就用这样的方法派遣比丘到其他的地方去造塔,看,不只是五百的僧人在那里修行,五百只猕猴,他们也有因缘可学,虔诚礼拜,积了这分功德,启发了求法的心,身体力行,所以具足大悲心,因为外面的形象引入我们的心来,从内净化,也是能够成佛道,佛陀来人间设种种方便法,希望人人回归到佛的正法,与佛同等,那念清净无染的心。

原文

古印度的丛林里,住著五百隻猴子,有一天,牠们看到一群僧众来此整地、铲土,非常虔诚甚至会对著兴建中的佛塔膜拜,五百隻猴子看到僧众的虔诚,也有样学样的合掌,膜拜。一天,大雨滂沱,猴子逃生不及被水冲走,没想到当猴子醒来时,却已经转生为天人,原来是牠们生前对佛法的恭敬心,才得以报生天堂。

我们的心,心念起落,我们要用心,起一念心,欢喜为善,欢喜向恶,都是一念心起,向善是我们的本分,一念恶那就是业,恶业,恶行累积可怕,所以我们要时时从日常生活中微细的起心动念,我们要常常自我警惕,常常说心要宽,念要纯,我们若能常常心很清净,念念善,念念慈,这样我们还有什么样的心念过不去呢?我们还有对什么人过不去呢?我们能心宽念纯,若这样我们会时时看到事情欢喜,遇到什么样的境界也是欢喜,这都是法。

佛在世,佛陀能亲自为大家说法,但是佛若灭度后,佛法是不是就没有了呢?所以用种种佛法、形象来引导人人将佛法入心,在《法句譬喻经》里面有这样的一段,不论是建塔、建庙、雕塑佛像,无论你用种种什么样的东西,只要心中虔诚,有佛像在心,看到佛塔起欢喜心,恭敬心,看到寺院起了虔诚的心等等,全都是要引起了我们人人这念心,这念悲心,能够慈悲的心念。

佛在世时,他就已经用建塔,造庙的方式想要让佛法能更加普遍,在晚年时,佛陀就把他的指甲剪下来,要一位比丘往罽宾国去,在罽宾国的南山,召集一些人,这位比丘很恭敬拿着佛陀的指甲提倡人人建塔,五百位的僧众用恭敬心开始动员建塔。

在这座山有五百只猴,每天看到那些出家人在那里建塔,又是用很虔诚的心,在那里膜拜,一边建塔一边膜拜修行,这五百只猕猴看了,同样随着人拜,过了一段时间,忽然间,山上下大雨,水从山上冲下来,五百只猕猴被水冲走了,都死了,生到天上。

五百只猴自己觉得不可思议,我是凭什么德,往生了能到天堂来,就用天眼看他们过去到底做了什么,看到的因缘就是在那里造塔,在那里膜拜,很虔诚欢喜,所以光是这个福缘,他们生天了,水退之后,五百位天人去收五百只猴的尸体,集中礼拜,感恩身为猴身,却是能够虔诚礼拜佛塔,这个福,所以报生天上。

五百位的天人同时到佛的精舍向佛礼拜,感恩佛陀的慈悲,派遣比丘众在那里建塔,让他们能够模仿僧人膜拜修行,佛陀为这五百位天人说法,天人欢喜而退。

佛陀为什么要有建塔,造寺,雕塑形象,在他在世的那个时候,他就用这样的方法派遣比丘到其他的地方去造塔,看,不只是五百的僧人在那里修行,五百只猕猴,他们也有因缘可学,虔诚礼拜,积了这分功德,启发了求法的心,身体力行,所以具足大悲心,因为外面的形象引入我们的心来,从内净化,也是能够成佛道,佛陀来人间设种种方便法,希望人人回归到佛的正法,与佛同等,那念清净无染的心。

不是说建塔我就一直建塔就好,哪有那么多塔给你建造,你建那么多塔要做什么呢?建塔之后,有「像」启发,不只是留给后世,现在我们本身也就是要虔诚,也就是要入佛法,去了解佛法,如何修行,如何利益人群,像这样的功能,这就是我们所造作的一切,能够引导人人,不只是引导人人,自己也自发心,福德,功德二项,若能够结合起来这就是福慧双修,这就是福慧功德。[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