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观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观堂

图片来自chinese.kbs

五观堂就是寺院僧众用斋的地方,也叫斋堂,也可称之为“香积厨”。僧人戒律规定,进餐之前应作五种观法。

释义

在佛门中,吃饭也是修行的重要一环,用餐的地方称为“五观堂”或“斋堂”,吃饭称为“过堂”。用餐时心中应有这五种想法,也就是所谓的“食存五观”——这也正是“五观堂”之名的由来。食存五观为: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禅林象器笺丛轨门》中记载:“僧众入斋堂进食,不著不贪,是为过堂”。 过堂时会先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不合眼,意喻门修行者应日夜精勤修行。[1]

当云板响起,大众鱼贯进入五观堂,法师在前、大众在后,分男女众依序就坐。向上问讯后齐诵〈供养偈〉,早、午斋为“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药石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多”。用斋结束后齐诵〈结斋偈〉, 早、午斋为“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石为“愿众生具足般若智慧”,而后结束用斋,所有人排班鱼贯离开五观堂。

食存五观

佛门中吃饭称为“用斋”,斋是素食,也有庄严、洁净之意。要想到一一饭来之不易。用餐前要想想自己的德行有无亏缺。不要让心犯错,不要看到喜欢的食物就高兴、不喜欢的就起厌弃之心。对食物提起正念,它只是治疗肉体饥饿的一种药,不是为了长养我们的之欲、爱瞋分别之心,是为了延续生命修学道业而进食。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僧尼于吃饭前,应当饮水思源,观想食物之来源,须知今日粒米进口,是经农夫辛苦种植商人贩卖,工人处理,人烧煮,才能填饱肚皮,粒米功德,岂是金钱所能衡量?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进而激发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吃饭前,应检查自己是否严格持戒,勇猛精进的诵经、持咒、坐禅、修法,歇尽全力弘扬佛法。若有怠失,受施则堕,不宜受食。吃饭时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贡献,足以享受这餐美食吗?如寺院斋堂的对联说“三心未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惭愧心油然生起,自然进德。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我们到“五观堂”的“斋堂”吃饭,叫做“过堂”,这个用词很有意思,意即告诉吾人,吃饭只是经过斋堂一下,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可起贪瞋念头。面对好吃的东西,易起贪心,不好吃的,则易生起瞋念,所以必须慎防自己的道心,要离开过失。否则,不觉惭愧,就会堕入三恶道。所以吃饭前应作离过贪观。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吃饭是为了治疗饥渴,长养身体,以更好地从事佛教事情,故须以食为,不起贪著。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吃饭,就因为“饿病”发作,所以要以饮食为药来治疗,因此三餐只是为了治病,为什么要贪求执著呢?既是为求饱腹,让身体健康,因此不应只在美味上著意。

五、 为成道业,方受此食

不食会生饥渴之病,难成道业;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要吃得适量,才能资身修道,应该做此观想,生惭愧心。既是为成道业,因此应该发道心,要精进奋发,方堪受食。

五观堂即上述所说取用食品须“五观”之意。寺庙的五观堂内,一般供奉著弥勒菩萨圣像,两边依次排开用斋的。用斋时,依照次序,次第而坐。依名显义,“五观堂”意味著“用斋”亦是修行的重要课题。[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