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京西十八潭记(刘德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京西十八潭记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京西十八潭记》中国当代作家刘德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京西十八潭记

京西十八潭是夏日避暑的一个好去处。它位于门头沟区王平办事处安家庄村境内,海拔1528米的清水尖山峰北麓,谷深、石奇、水特、花异。这特有的景致吸引了无数游人。

十八潭的入口处离公路也就十几米的距离,场地非常有限。小小的门前停不了几辆车。要进十八潭必须过一座浮桥。横跨两岸的浮桥是由粗粗的钢缆绳拉起的。桥面由一排排木板铺就。桥不宽,一辆中巴车勉强可以通过。开了十年车,走过许多桥,可是开车过浮桥还是第一次。车在浮桥上慢慢地行驶,略微有些摆动的感觉,好在它的跨度不长。

夏日的太阳离地球很近,发出的光带着一股燥热扑向大地。

走进十八潭,凉爽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深深地呼吸着那带有草原清香的新鲜空气。看看周围的山、周围的树,还有那弯弯曲曲的沟壑。然后沿着游览的小路,在密林中一路向上去领略十八潭的真容。

十八潭最下端的是“明月潭”,顶端的是“潭连潭”,中间还有“龙虎潭”、“清韵潭”等等。有山有石有水的地方一般都会有潭。但像这里一下集中了那么多的潭,却不多见。

进山门过了“天蛙石”不远就是“明月潭”。它是十八个潭中最大的一个,圆形的潭犹如一轮明月静静的躺在山谷之中。四周绿树成荫,山花遍野。时而飞过几只蜻蜓、几只蝴蝶;时而有鸟儿飞落枝头。听着鸟儿的清脆啾鸣,看着奇峰险石和潭中自由自在游荡的鱼儿。不禁让我想起柳宗元那篇名为《小石潭记》的古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京西十八潭和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有许多雷同之处。它们依山势,自上而下布于峡谷之中。虽然潭的大小、深浅、形态各不相同,但潭潭有水,潭潭有鱼。潭的周边处处都是野的草、野的花和葱笼茂盛的原始植被。每到一处,都要经过那些窄窄的碎石铺垫的山间小道,两米一拐三米一转,既有曲径通幽的诗意;又有绝处逢生的险境。

离明月潭不远的上方就是鸳鸯潭。鸳鸯潭所处的峡谷与其它潭相比要开阔多了。原木做的栈桥牢牢的扎立在潭的东边,潭的西岸有几块大石露出水面,在大石后面的山石缝中长着三棵碗口粗的树。阳光斜射,几条小鱼在潭水中的树影下穿梭。潭中的水很清,清的一眼望穿。潭中有不多的几缕水草,水草很嫩也很绿,就像绿色的飘带,迎着微风伴着青石在潭中荡漾。站在栈桥上俯视鸳鸯潭,盛夏的炎热似乎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酷夏的峡谷,溪水顺着岩石缓缓的流淌。它走到哪儿,哪儿就多了些清爽、多了些湿润。从鸳鸯潭继续向上的路,显得有些陡峭。攀爬中听到一阵阵施工的敲打声。越向上爬声音越近。抬头想看个究竟,却被密布的藤蔓遮挡住视线。又向上爬了一段,终于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三个工人在干活。一个在刚建好的木架上做进一步的加固工作;一个年龄稍大点的在准备材料;还有一个在丈量。走到跟前,我和他们打了个招呼:“师傅,在这儿干活不热吧。”,“还行。”,“您这是干什么活呀?”,“上去的路不好走,修个木梯,方便些。”。说实话,没有木梯,爬上去还真费点劲。工人师傅继续干他们的活。到达他们上方的“石屋”处后,回首向下俯看他们的劳动成果,一段木质的爬梯已经牢牢的镶嵌在岩石之间。

再次返回时,木梯的舒适与方便,让我又想起柳宗元。柳宗元去小石潭时可是辛苦多了,没人给他开路搭桥。他要凭自己的力量“伐竹取道”才能到达。

今天的人们游山逛水,图的是一个清,享受的是一个静。有时还要在深山老林小住几日,饱览自然美景。而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在小石潭的感受却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天没变、山没变,潭水还是那样清、那样甜。人间巨变。

[1]

作者简介

刘德惠,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