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京西十八潭記(劉德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京西十八潭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京西十八潭記》中國當代作家劉德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京西十八潭記

京西十八潭是夏日避暑的一個好去處。它位於門頭溝區王平辦事處安家莊村境內,海拔1528米的清水尖山峰北麓,谷深、石奇、水特、花異。這特有的景致吸引了無數遊人。

十八潭的入口處離公路也就十幾米的距離,場地非常有限。小小的門前停不了幾輛車。要進十八潭必須過一座浮橋。橫跨兩岸的浮橋是由粗粗的鋼纜繩拉起的。橋面由一排排木板鋪就。橋不寬,一輛中巴車勉強可以通過。開了十年車,走過許多橋,可是開車過浮橋還是第一次。車在浮橋上慢慢地行駛,略微有些擺動的感覺,好在它的跨度不長。

夏日的太陽離地球很近,發出的光帶着一股燥熱撲向大地。

走進十八潭,涼爽和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我不由自主的停下腳步,深深地呼吸着那帶有草原清香的新鮮空氣。看看周圍的山、周圍的樹,還有那彎彎曲曲的溝壑。然後沿着遊覽的小路,在密林中一路向上去領略十八潭的真容。

十八潭最下端的是「明月潭」,頂端的是「潭連潭」,中間還有「龍虎潭」、「清韻潭」等等。有山有石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會有潭。但像這裡一下集中了那麼多的潭,卻不多見。

進山門過了「天蛙石」不遠就是「明月潭」。它是十八個潭中最大的一個,圓形的潭猶如一輪明月靜靜的躺在山谷之中。四周綠樹成蔭,山花遍野。時而飛過幾隻蜻蜓、幾隻蝴蝶;時而有鳥兒飛落枝頭。聽着鳥兒的清脆啾鳴,看着奇峰險石和潭中自由自在遊蕩的魚兒。不禁讓我想起柳宗元那篇名為《小石潭記》的古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京西十八潭和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有許多雷同之處。它們依山勢,自上而下布於峽谷之中。雖然潭的大小、深淺、形態各不相同,但潭潭有水,潭潭有魚。潭的周邊處處都是野的草、野的花和蔥籠茂盛的原始植被。每到一處,都要經過那些窄窄的碎石鋪墊的山間小道,兩米一拐三米一轉,既有曲徑通幽的詩意;又有絕處逢生的險境。

離明月潭不遠的上方就是鴛鴦潭。鴛鴦潭所處的峽谷與其它潭相比要開闊多了。原木做的棧橋牢牢的扎立在潭的東邊,潭的西岸有幾塊大石露出水面,在大石後面的山石縫中長着三棵碗口粗的樹。陽光斜射,幾條小魚在潭水中的樹影下穿梭。潭中的水很清,清的一眼望穿。潭中有不多的幾縷水草,水草很嫩也很綠,就像綠色的飄帶,迎着微風伴着青石在潭中蕩漾。站在棧橋上俯視鴛鴦潭,盛夏的炎熱似乎已經走得很遠很遠。

酷夏的峽谷,溪水順着岩石緩緩的流淌。它走到哪兒,哪兒就多了些清爽、多了些濕潤。從鴛鴦潭繼續向上的路,顯得有些陡峭。攀爬中聽到一陣陣施工的敲打聲。越向上爬聲音越近。抬頭想看個究竟,卻被密布的藤蔓遮擋住視線。又向上爬了一段,終於看見前方不遠處有三個工人在幹活。一個在剛建好的木架上做進一步的加固工作;一個年齡稍大點的在準備材料;還有一個在丈量。走到跟前,我和他們打了個招呼:「師傅,在這兒幹活不熱吧。」,「還行。」,「您這是幹什麼活呀?」,「上去的路不好走,修個木梯,方便些。」。說實話,沒有木梯,爬上去還真費點勁。工人師傅繼續干他們的活。到達他們上方的「石屋」處後,回首向下俯看他們的勞動成果,一段木質的爬梯已經牢牢的鑲嵌在岩石之間。

再次返回時,木梯的舒適與方便,讓我又想起柳宗元。柳宗元去小石潭時可是辛苦多了,沒人給他開路搭橋。他要憑自己的力量「伐竹取道」才能到達。

今天的人們游山逛水,圖的是一個清,享受的是一個靜。有時還要在深山老林小住幾日,飽覽自然美景。而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在小石潭的感受卻是「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天沒變、山沒變,潭水還是那樣清、那樣甜。人間巨變。

[1]

作者簡介

劉德惠,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