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京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京观
图片来自ek21

京观,又名鲸观京丘武军,是一种战争中处理战败者尸体的手段,战胜一方在战后搜集战败一方尸体堆积在道路一侧并且覆土做成土丘,主要用于向世人及子孙后代炫耀军功或者警告敌人。这种做法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并在后来为中原周边诸如五胡高句丽蒙古等族群所接纳。京观的习俗在先秦和两汉并不普遍,但是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汉人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大力尊崇,随着历史发展最终在明清时期消失。

名称与辨析介绍

“京观”之名最早出自于《左传》,当时晋楚邲之战潘党楚庄王进言要求“收晋尸以为京观”,目的是让子孙后代看到铭记先辈的武功。但是楚王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说京观是“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所创,目的是惩戒无道。根据这一段话,似乎修筑京观的行为似乎由来已久。根据孔颍达《正义》引《广州记》,“鲸鲵”即鲸鱼,雄性称鲸鱼而雌性称鲵。杨伯峻注《左传》即认为“鲸鲵”比喻首恶元凶,“京观”即将那些对明王“不敬”的大奸大恶之人的尸首封埋起来;“封”在此意为封识,在土封之后还要加上表木或立石记录这件事;“戮”有陈尸的意味,同时也通“辱”义,修筑京观可以通过陈尸已死去的强敌尸体以羞辱敌人,炫耀自身功绩。根据《尔雅》,“京”本义为人力所作的较高丘状建筑物,而“观”则为高大台榭,一种高耸的建筑物。“京观”也简称为“京”,《吕氏春秋》中就有赵国“得尸三万,以为二京”的说法。

学者安广禄认为,“阬”本意为高大的门楼,古文中“坑”和“阬”都与京观存在混用的关系,“阬” 与“坑” 又可以互相借用,例如王莽下诏将刘信等人“坑杀”,实际上将他们的尸骨修筑为京观。十六国时期,后凉吕隆镇镇守的姑减城受到了后秦的围攻,吕下令将企图逃出城的百姓“尽坑之,于是积尸盈于衙路”;“坑”“阬”和“京观”实际上是一会事,都是将尸体堆积封土——只是惩治罪大恶极者或堆砌阵亡敌军才叫做“京观”,对于滥杀百姓、屠杀战俘则称“坑”。[1]刘德浩则反对这一意见,认为门并非“阬” 本义而是“闶”的本义,按颜师古注“阬”本义为“大阜”(大土丘),“坑”在学术界更常用的解释为坑杀、活埋;他认为安文所提及诸多史料存在解读问题,例如王莽“坑”并非信等人而是他们的家族,京观所针对的是鲸鲵首犯,“坑”和“京观”的对象不同;因此,“坑”和“京观”并非同一种行为。

参考文献

  1. 安广禄. 漫话京观. 文史天地. 2005, (3): 52-53. ISSN 1007-6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