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京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京觀
圖片來自ek21

京觀,又名鯨觀京丘武軍,是一種戰爭中處理戰敗者屍體的手段,戰勝一方在戰後搜集戰敗一方屍體堆積在道路一側並且覆土做成土丘,主要用於向世人及子孫後代炫耀軍功或者警告敵人。這種做法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並在後來為中原周邊諸如五胡高句麗蒙古等族群所接納。京觀的習俗在先秦和兩漢並不普遍,但是後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漢人及北方遊牧民族的大力尊崇,隨着歷史發展最終在明清時期消失。

名稱與辨析介紹

「京觀」之名最早出自於《左傳》,當時晉楚邲之戰潘黨楚莊王進言要求「收晉屍以為京觀」,目的是讓子孫後代看到銘記先輩的武功。但是楚王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他說京觀是「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所創,目的是懲戒無道。根據這一段話,似乎修築京觀的行為似乎由來已久。根據孔潁達《正義》引《廣州記》,「鯨鯢」即鯨魚,雄性稱鯨魚而雌性稱鯢。楊伯峻注《左傳》即認為「鯨鯢」比喻首惡元兇,「京觀」即將那些對明王「不敬」的大奸大惡之人的屍首封埋起來;「封」在此意為封識,在土封之後還要加上表木或立石記錄這件事;「戮」有陳屍的意味,同時也通「辱」義,修築京觀可以通過陳屍已死去的強敵屍體以羞辱敵人,炫耀自身功績。根據《爾雅》,「京」本義為人力所作的較高丘狀建築物,而「觀」則為高大台榭,一種高聳的建築物。「京觀」也簡稱為「京」,《呂氏春秋》中就有趙國「得屍三萬,以為二京」的說法。

學者安廣祿認為,「阬」本意為高大的門樓,古文中「坑」和「阬」都與京觀存在混用的關係,「阬」 與「坑」 又可以互相借用,例如王莽下詔將劉信等人「坑殺」,實際上將他們的屍骨修築為京觀。十六國時期,後涼呂隆鎮鎮守的姑減城受到了後秦的圍攻,呂下令將企圖逃出城的百姓「盡坑之,於是積屍盈於衙路」;「坑」「阬」和「京觀」實際上是一會事,都是將屍體堆積封土——只是懲治罪大惡極者或堆砌陣亡敵軍才叫做「京觀」,對於濫殺百姓、屠殺戰俘則稱「坑」。[1]劉德浩則反對這一意見,認為門並非「阬」 本義而是「閌」的本義,按顏師古注「阬」本義為「大阜」(大土丘),「坑」在學術界更常用的解釋為坑殺、活埋;他認為安文所提及諸多史料存在解讀問題,例如王莽「坑」並非信等人而是他們的家族,京觀所針對的是鯨鯢首犯,「坑」和「京觀」的對象不同;因此,「坑」和「京觀」並非同一種行為。

參考文獻

  1. 安廣祿. 漫話京觀. 文史天地. 2005, (3): 52-53. ISSN 1007-6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