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什么才是真正的布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个故事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布施?
圖片來自六图网

三个故事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布施?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来自于别人的祝福,尤其是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所给予的祝福,这种福报极其殊胜。他衷心祝福的力量所带来的福报,会很快让您成熟

原文

一、等我有了钱再布施

  一个修行者人听了因果布施的道理,对禅师说:“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广修供养,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业”。

  禅师:等你有钱以后再行布施,那你永远不会有钱,也不会布施。

  修行者:为什么呢,师父?

  禅师:因为富有从布施中来呀!

  修行者:我很贫穷,连饭都吃不饱,该怎么办呢,师父?

  禅师:饿了,等有了在吃。行嘛?

  修行者:不行,那还不饿死啊?

  禅师:真明白布施的道理了,就不会等。哪怕什么都没有,也会到山上采些花和果子来供养三宝,或用劳动所得进行布施。

  人生无常,此时生,不知何时死。要做就不能等。即使一生都没有钱,也努力争取,以此心诚,故能满愿。尽心尽力,以自己的能力而真诚行持。

  布施是基于世间法的出世间法。真实的布施心出来,如同如来。

  穷的原因为吝啬,就是只有自我。若想成为大富者,必然要心胸广阔,怀摄天下。无论是什么众生,只要种了富贵之因,必然就会得到富贵的果。因果不择生,如同大地含养万类。

  等有了钱,未必会能真诚供养。佛,要的不是供养,而是因供养而能解脱的你!就是说,一切都是给自己做的。有一块,能全部捐出就是满善。有一块,说少而不去行善,等真有了一百万,未必会去真诚的做。一切都是给自己做,都是利益自己的!

  真智慧者,不求无因之果。真明白者,信受奉行!

  愚者总在找借口,智者总在找机会。

  二、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一个学佛的农村居士,在集市的摸奖活动上,花了两元钱摸中了万元大奖后,正准备骑自行车回家告诉家人高兴一把。这时,过来一位满脸愁云的年轻女子先是向他表示了祝贺后,又说到:我可怜的孩子病的很重,也许会死掉,住院要一万多元钱,我的家庭支付不起这样的昂贵药费。居士被她的描述的困境深深地打动了,他二话没说,就把刚中的万元现金塞到了年轻女子的手里,并祝福说:愿佛菩萨保佑您的孩子早日康复。

  五天后,这位居士又来到集市上赶集,一位卖彩票的工作人员走过来,问他上个集市中奖后,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他点了点头。彩票工作人员告诉他:“那个女人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呢,你让人给骗了。”“你是说她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子病得快死了?”彩票工作人员肯定地点点头。居士微笑着说:“阿弥陀佛,这真是我五天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众人都不解的盯着他,可,居士笑笑了,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悄然离开了……。

  确实是好消息,因为当初他帮助对方就是希望对方好转,所以宁愿被骗,也不希望真的是她的孩子病得很重,这就是学佛人的慈悲心。

  布施的心不要退转,三轮体空,即为大布施。守住当时布施的那一念慈悲善心,就是大修行。

  三、真布施不怕假乞丐

  从前在西藏,曾经发生过粮荒,有很多乞讨的人潮。因为饥荒过久,为数又众多,很多有积粮的人都不愿意再布施。

  有一次,有一个人流浪到嘉荣地区,非常疲惫饥饿,来到一个人家门口行乞,这家主人很想给他一些食物。但是,由于这个人穿的衣服很不错,他的太太不确定这人是真的乞丐,还是假的,所以不愿意施给,可这家主人还是偷偷塞了一个馒头给他,流浪者,千恩万谢后,狼吐虎咽的吃着馒头离开了……。

  好几年以后,有一天,这位施主到了成都,走在街上的时候,突然间,旁边来了一个人,握住他的手说:“你还记得我吗?”他说:“不记得了。”那个人说:“以前我做生意被抢劫时,遇到饥荒,到处流浪,刚好走到你家门口,当时我快要饿死了,幸好你送了我一个馒头,让我活下来,我一直想报答你,可是都没有机会,今天刚好遇到你,我一定要报答你当时对我的恩惠。”临走前,便塞给了他一个金元宝。

  一个人最大的福报,来自于别人的祝福,尤其是来自濒临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所给予的祝福,这种福报极其殊胜。他衷心祝福的力量所带来的福报,会很快让您成熟。[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