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仁寿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仁寿殿

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

基本信息

名称 仁寿殿 时间 清乾隆十五年
位置 颐和园东宫门 别名 勤政殿
开放时间 旺季:6:30-18:00;淡季:7:00-17:00 所属城市 北京

简介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乾隆清漪园时期称"勤政殿",建于1750年,意为不忘勤理政务;

光绪年间改为今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它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摺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长,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反对,"百日维新"终归失败。

建筑

金字大匾 仁寿殿内高悬金字大匾"寿协仁符",殿中放着慈禧、光绪朝会大臣的宝座,宝座由极名贵的紫檀木精雕而成,椅背上雕有九条金龙,宝座四周设有掌扇、鼎炉、鹤灯,甪(音路)端等。仁寿殿外最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制怪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即为传说中象征富贵吉祥的麒麟。 铜铸异兽 仁寿殿内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 ,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铜龙铜凤 铜龙铜凤 ,排列于仁寿殿前,均空腹,是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即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我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 鼎式香炉 鼎式香炉 ,皇家建筑的特征之一,体现皇权,象征威严。每遇大朝,炉内点燃檀香和藏香,青烟缭绕,香气袭人。

室内装饰 仁寿殿在室内装饰上突出一个"寿"字,在南北暖阁山墙上,分别挂有一个巨大的条幅,幅上是百只蝙蝠捧着一个"寿",字,寓意"百福捧寿"。在殿中宝座后边的屏风上,一共雕有二百多个寿字,用不同写法精雕而成,把一个寿字书写得穷工尽趣。仁寿殿四周房檐的滴水瓦上也刻上了寿字图案,两侧各七十八个,前后各一百二十八个,共计四百十二个寿字。 峰虚五老

"峰虚五老"是颐和园仁寿殿前摆放的五块高约4米的太湖石,院四周各一块色暗孔奇之石,象征一年四季。五块湖石象征庐山胜景五老峰,喻意长寿,称"峰虚五老"。石头上刻有乾隆甲子夏日诗词一首。诗曰:"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从此诗可以断定此石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水木明瑟"的旧物。根据记载,此石(还有其它四块)是1937年6月颐和园从圆明园用车拉来的。 大殿匾额

外檐匾额内容:仁寿殿,意为仁者长寿之殿

内檐匾额内容:大圆宝镜,意为:为政者智慧如同大圆宝镜,可以洞察一切。

殿内匾额:寿协仁符,意为仁与寿君子兼而有之

仁寿殿联

原文

乾隆

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

日临黄道,暖景侧南荣。

题处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园中亭台楼阁上大多题有楹联,总数达百余副。这些楹联或述史昭示来者,或评点山水美景,诗情画意,令人联想。因是皇家园林,不少楹联宣扬了封建迷信或"君权神授"观念,以及歌功颂德之语。

仁寿殿位于仁寿门内。仁寿殿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

注释


①紫宸:唐代大明宫中第三殿内紫宸殿,以后紫宸比喻皇帝的居所。②黄道:古人认为太阳一年内绕地球所走的路径为黄道。③南荣:指南面的屋翼,因屋檐两头如翼。《唐太宗诗》:"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简析


皇帝自诩为"君权神授",其居住之地也非同凡尘。上联写夜景,仙宫吉祥;下联写昼景,具有生活情趣。

历史典故

仁寿殿的大圆宝镜

颐和园里的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朝会大臣的地方。殿前宽阔的院子里,种着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点缀着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丹墀上摆着古铜宝鼎和龙凤。大殿里边儿就更气派啦,紫檀雕的高台子上摆着龙案、屏风、宝座、孔雀翎掌扇、仙鹤景泰兰香炉。殿里还有两面一模一样的大镜子,在宝座的左右对着脸儿摆着,足有门扇那么大。人们来到仁寿殿都爱问问这两面大镜子的用处。听老辈子人说,这两面大镜子还真是有来历的。

光绪皇帝有一个宠爱的妃子,叫珍妃。这珍妃生得聪明伶俐,长相又很漂亮。她知书达礼,遇事有主见,看到国家内忧外患,慈禧专权,更是忧虑不安。

光绪名为皇帝,实际上朝廷大事全是慈禧一人说了算。光绪老想亲理朝政,革除弊端,挽救大清王朝,可是干生气没办法。

光绪把珍妃看成是自己的知音,免不了向她发发牢骚。珍妃除了开导光绪外,也短不了出点儿主意。

慈禧最害怕有人暗地里打她的主意,在宫里安插了很多耳目,为她打探消息。她听说珍妃老给光绪出主意,心里就恨上珍妃了,老想找碴儿治珍妃的罪。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囚禁了光绪,杀害了六君子,把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赶回了老家。她忙完了这几档子事儿,没顾得上喘口气儿,就开始折磨珍妃,把她打入冷宫受苦。

光绪被关起来后,连气带怕,就病了。可慈禧还不算完,她把光绪和珍妃召到仁寿殿,当着光绪的面,亲自动手抽珍妃的嘴巴,一边儿打还一边骂:"打死你这个狐狸精,看你还出不出馊主意!"还咬着牙说:"谁要是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

庚子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一溜烟儿跑到了西安。逃跑之前,慈禧想起了冷宫里的珍妃,带着她一块跑吧,值不得,把她留下吧,又不放心,干脆,弄死她得啦!就叫二总管崔玉桂把珍妃骗出来,推在井里淹死了。

后来,慈禧和八国联军签订了卖国条约,又回到了北京。当天晚上,慈禧在仁寿殿召见大臣,刚坐在宝座上,就想起在这儿打珍妃嘴巴的事儿来,不由得一阵头皮发紧。


打那以后,慈禧说什么也不敢到仁寿殿来了。这一下王公大臣们可为难了,按清朝的规矩,朝廷的一些重大活动得在仁寿殿进行,老佛爷参加不了,这些活动全得告吹。大伙儿一商量,就在城里请了一位跳大神儿的,到仁寿殿捉鬼。

跳大神儿的拿着桃木宝剑,在仁寿殿里连砍带喊,折腾了一通,又烧了几道符,就说鬼被他赶跑了。为了防备鬼再闯进来,跳大神儿的还叫在宝座上方挂一块匾"大圆宝镜"四个字,说这样能避邪。

有的大臣看他说得太邪乎,有点半信半疑。跳大神儿的振振有词地说:"这大圆宝镜本是太乙真人的一块铜镜。汉武帝的时候,长安未央宫中闹鬼,搅得武帝六神不安。太乙真人把这块镜子送给了武帝,悬在未央宫里,从此平安无事。打那儿以后,凡是不干净的地方,只要写上大圆宝镜几个字,神鬼就不敢来了。"

王公大臣们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就深信不疑,赶紧写了块大圆宝镜匾,挂在仁寿殿里。接着奏明慈禧,殿里的鬼已被赶跑,并且高悬神匾一块,作为避邪之物,老佛爷尽可放心。

慈禧这才战战兢兢来到仁寿殿朝会群臣。她坐在宝座上,不知怎么又想起了惨死的珍妃,心里就一阵发毛。正害怕呢,她好象听到宝座右边儿有人冷笑,扭头儿一看,珍妃披头散发在那儿站着呢。慈禧也顾不得体面不体面啦,一头就钻到龙案下边儿去了,大声喊着:"鬼……鬼……"

李莲英冲着大臣们骂开了:"猴崽子们,敢蒙老佛爷,你们说这块匾有灵气儿,能避邪,怎么鬼又进来啦?"

这一下大臣们可吓坏啦,问个欺君之罪,这脑袋就得搬家呀!他们连忙派人去捉那个跳大神儿的,这主意是他出的,要宰也得先宰他!

跳大神儿的被捉来了,他一听是这么回事儿,不但不害怕,还高兴得直想笑。他想,上回在仁寿殿忙了不到两个时辰,就捞了二十两银子的赏赐,这回我得想法在颐和园里混份差事干,哪怕每月给五两银子呢,这可是旱涝保收的买卖,比在外边跳大神儿强多啦!想到这儿,他就象真事儿似的说:"这匾千真万确能避邪,它对着门挂着,鬼就不敢从门口进来,它的灵气儿只管正面,管不了左右。这回老佛爷看见鬼在她右边儿站着,说明鬼是从南墙上过来的。你们想想,这大圆宝镜要是不灵验,鬼干嘛不走门儿走墙呢?"

王公大臣们听了,觉得这话挺在理儿,就换了一副笑脸儿,让跳大神儿的再想个招儿,使鬼不敢再走进仁寿殿。

跳大神儿的皱着眉头子,好象真动了番脑筋,说:"这么着吧,在老佛爷的宝座两边儿对着脸儿摆两块大镜子,鬼从右边来,有左边儿的镜子照它,鬼从左边儿来,有右边儿的镜子照它。"

王公大臣们都说这是个好主意。很快置办了一对大镜子,摆在仁寿殿里。

跳大神儿的又掐着手指头算了一会儿,说:"这个鬼道行不小,怕以后还会跑进殿里,惊老佛爷的圣驾。"

王公大臣们又想起了欺君之罪,一边儿摸着后脑勺,一边儿请跳大神儿的想个万全之策。

跳大神儿的说:"除了我留在这儿,没什么好法子,为了老佛爷的圣安,我辛苦点儿也没什么。"

大家觉得这样最稳妥,有事儿还可以往跳大神儿的身上推,自己不担责任。他们联名奏请慈禧,封跳大神儿的一个官职,让他留在颐和园,随时驱鬼。

慈禧就说:"封他为镇殿将军,赏顶戴花翎,黄马褂。"

从此,仁寿殿里就多了两面大镜子和一块大圆宝镜匾,还多了一位跳大神儿的镇殿将军。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