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漪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漪園

來自 八閩旅遊 的圖片

中文名: 清漪園

始建: 1750年

地區: 北京

國家: 中國

清漪園位於北京城西北,圓明園之西,玉泉山之東,全園面積約290公頃,其中北部瓮山(後改稱萬壽山)約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結合、以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園。現為頤和園。1750年(乾隆十五年),開始建設,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工。北部萬壽山山形呈一峰獨聳之勢,在山上集中建造了大量的點景建築;南面為昆明湖,形成開闊的山前觀賞範圍。1860年(咸豐十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全部破壞。光緒中葉,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挪用海軍建設費二千萬兩白銀修復此園,1888年(光緒十四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園的格局,至此更名為頤和園。[1]

概述

清漪園是頤和園的前身,位於玉泉山靜明園與圓明園之間。這裡原有一座平地突起的瓮山,山前的水面原稱「瓮山泊」,這塊山水園林寶地元朝時就得到開發了。

清漪園始建於1750 年,以瓮山與水泊為基礎,以杭州西湖為藍本進行改造和規劃。酷愛山水園林的乾隆曾六下江南,

每次都到杭州,可見他對西湖的鐘愛。改造過程中,將水泊擴大挖深,並用挖出的泥土增大瓮山的山體,進一步形成了山臨水、水抱山的背山面水形式;仿照西湖蘇堤在西水域留出一道南北向的長堤,加上斜出的支堤,將湖面水域一分為三。

園中景點大多依傍萬壽山和昆明湖而建。萬壽山南麓,金黃色琉璃瓦頂的排雲殿溢彩流光,巍峨高聳的佛香閣統領全園。登臨佛香閣遠眺,昆明湖碧波蕩漾,蜿蜒迤邐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十七孔橋倒映水面,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水中島嶼鼎足而立。湖畔岸邊,還造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鎮水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景點建築。萬壽山北麓,仿西藏寺廟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築群雄偉莊嚴。山腳湖水隨山型地貌演變為一條舒緩寧靜的河流,順地勢而開合。兩岸樹木鬱鬱蔥蔥,雕樑畫棟時隱時現,後溪河中游的買賣街建築錯落有致。沿河東遊至水盡處,忽聞溪流淙淙,不覺已經來到了精緻典雅的諧趣園。

清漪園內可分為宮廷區、前山前湖區與後山後湖區三部分景區,總面積290 公頃,其中水面即占據了四分之三。

旅遊景區

宮廷區

清漪園與暢春園和圓明園一樣都屬於離宮型的皇家園林,為適應皇帝聽政的需要,都專有一個宮廷區域,而且都處於園林的主要入口位置。清漪園的宮廷區在全園東北部,地處萬壽山東南角下,西臨昆明湖,東宮門為主要大門。宮廷區之所以選擇在這個位置,是因為此處距離圓明園最近,便於帝王來往於兩園之間,而且北靠萬壽山,西臨昆明湖,緊鄰山水遊覽區,符合前朝後苑的傳統格局。

東宮門位於宮廷區的正前方,連同門前的廣場、影壁、牌樓,顯示出皇家建築的氣魄。進東宮門迎面就是宮廷區的主要建築仁壽殿群體,由仁壽門、大殿及左右配殿組成。仁壽殿是皇帝在園中上朝聽政的場所,殿內設有御座,殿前還列有麒麟、銅香爐和水缸等擺設,頗有幾分宮殿的威儀;但是這裡畢竟是離宮園林中的宮廷,所以在大殿前的院落中還是種植了松、柏、海棠等花果樹木,設立了栽種牡丹花的國花台,擺設着供觀賞的湖石,布置成園林庭院。

仁壽殿周圍有宜芸館、玉瀾堂、樂壽堂等幾組四合院建築,是帝王的居住地,在宮廷區內屬於後寢部分。

前山前湖區

這個景區包括萬壽山山脊以南和山前整個昆明湖區域,是清漪園最主要的風景區,面積占全園的88%,又可以分為前山與前湖兩部分。

萬壽山東西長1000米,山脊高60米,前山部分山勢相對較陡,它面朝南方,前臨昆明湖,有廣闊的視野,所以成了園內主要風景建築的集中。園內最主要的建築是慶祝皇太后壽辰的大報恩延壽寺,安置在萬壽山前山的中央部位。

這組建築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多寶殿、佛香閣、眾香界牌樓、智慧海殿等組成,從臨湖的山腳,依着山勢,一直排到山脊,南北呈一條縱向的中軸線。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重建時,將南半部分改建為朝會用的排雲殿建築群,但其占據的中軸位置並沒有改變。在這條軸線的東、西兩側還有轉輪藏、慈福樓和寶雲閣、羅漢堂兩組建築群構成的左右兩條次軸線。這樣,由這三條主次軸線組成的龐大建築群聳立於萬壽山前的中央,高踞台座上的佛香閣和山脊上的智慧海重點突出,成為這組建築群的主體。排雲殿、佛香閣都是黃、綠琉璃瓦頂,梁枋上施滿彩畫,紅柱紅門窗,色彩鮮艷,形象華麗。牌樓與智慧海更是通身用彩色琉璃裝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在這組建築群的東西兩側還散布着十多處不同的景點建築。東面山脊的湖山是西望玉泉山及西山借景的極佳觀景點;東面山脊的景福閣則是俯瞰昆明湖景的好去處;西側山腰上的「畫中游」不但可盡覽湖山美景的樓閣,而且還以其華麗形象成為前山西側的重點景觀;東側山腳下的樂壽堂,臨水的水木自清與兩旁的粉白花牆以及它們在湖水中的倒影,組成了一處極富江南情調的景觀。這些散置的景點,在滿山常青的松柏樹木襯托下,或隱或顯,將前山裝點得明艷動人。

更為出色的是在萬壽山的腳下自東向西的那條長廊,它全長728 米,梁枋上全部用彩畫裝飾,彩畫中繪製了《紅樓夢》、《西遊記》、《水滸》等古典小說中的故事場面和各種動、植物形象,近千幅的彩繪畫面幾乎無一雷同。漫步於長廊中,遠眺廊外一片湖光山色,玉泉山、西山煙雨迷濛;近觀龍王廟、十七孔橋飄浮水面,還可見萬壽山腳下四合院的門頭花牆,山腰上的佛香閣、智慧海;廊里更可觀賞那滿繪於梁枋間的歷史畫卷。長廊將遠近景觀聯成一幅山水長卷,既可以防雨、遮陽,更是一條出色的遊廊、絢麗的畫廊。

昆明湖採用一池三山的布局,三山中最重要的當屬南湖島,島上有一座龍王廟叫「廣潤祠」,島東有十七孔橋和東

岸相連,是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石橋東端還建有一座體量龐大的八角形重檐屋頂的廓如亭。這一島一橋一亭組成的一幅橫向畫面是昆明湖中最主要的景觀。同時島上的涵虛堂二層樓閣突出於島的北面,與萬壽山上的佛香閣隔水相望,互為對景。佇立閣上,可觀賞萬壽山全貌,向西更可遙望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玉峰塔影。另外兩個島嶼上分別建有樓閣和殿堂,既是西邊水域的主要景點,又是觀賞遠近山水景觀的好去處。

後山後湖景區

最主要的標誌是後溪河,這是一條位於萬壽山北麓,從西向東挖掘出來的溪河,挖出的土方堆築成土山,與萬壽山形成兩山夾一河的格局。由於地勢的限制, 溪河的河道當然不可能太寬,在這東西長達1000米的狹長河道上,造園者有意識地將它們作了寬窄相間的處理,窄處不過10 余米,寬處有70 多米,形成了一個小小湖面,並且還借北側的山勢與之相配合,河道寬處山勢低緩,河道窄處山勢高峻。舟行河上,由西往東,左右兩山夾峙,山上樹木鬱鬱蔥蔥,水

面忽窄忽寬,一路蜿蜒而行,時而軒榭亭台伸臨水邊,時而殿宇樓閣隱現山腰,濃綠的松柏,橙紅的欒楓,景色清幽而綺麗。

後山的山勢平緩,同前山一樣建有十多處建築群。其中最主要的是居於後山中心位置的須彌靈境寺廟,這是離宮型皇家園林中最大的佛寺建築,既滿足了皇帝禮佛的需要,也起到了團結藏、蒙等少數民族的作用。寺廟前半部包括牌樓、廣場、大雄寶殿、配殿等,後半部仿照西藏著名古廟桑耶寺的形制建成的龐大的宗教建築群,高高的大紅台,富有特徵的日、月殿與喇嘛嗒,形象鮮明,處於後山中軸線上。

如果把前山前湖與後山後湖兩個景區的景觀相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到,前者的景觀是廣闊的、開放的,後者則是幽靜的、內斂的——站在佛香閣的平台上,前面一片湖光水景,連接着無邊無際的田野;左右則一邊是林木蔥鬱的園林區,一邊是玉泉塔和霧靄中的西山遠景;視野遼闊,環境開朗。前山上無論是中央排雲殿、佛香閣建築群,還是兩側的「畫中游」與樂壽堂、夕佳樓都建于山前、湖濱,建築體前都有廣闊的空間供人觀賞。而後山後湖卻不同,溪河蜿蜒於兩山夾峙之間,山道穿行於林木叢中,眾多的建築群大多隱沒於林木茂密的山凹中,不論是山區、溪河的大環境,還是建築群的小環境都趨於清幽與深邃,與前山前湖區在視覺與意趣上形成了的強烈反差。

在萬壽山東北的山腳下有一座小園林,這是一座仿照無錫寄暢園建造的相對獨立的園中之園。乾隆在第一次下江南巡視時,對寄暢園的園林藝術讚不絕口,並命畫師將園景摹畫成圖帶回北京,於是在建造清漪園時選擇了這塊幽僻的角落仿建成惠山園,後改稱「諧趣園」。

諧趣園與寄暢園一樣,也以水池為布局中心,在水池的一邊集中人工的石堆山景,另一邊則以建築為主,共同營造出一個相對封閉的園林小環境。園中心的水池與寄暢園水面面積差不多,水池一角是仿寄暢園「知魚檻」而建的「知魚橋」,它橫跨水上,造成小水灣,與寄暢園池中的七星橋手法及位置都相同。在諧趣園北岸,將後溪河水引到石造假山上,利用水位落差造成逐層疊落的玉琴峽流泉,取得了與寄暢園八音澗相同的音響效果和視覺形象。現在的涵遠堂為後來加建的,如今在涵遠堂東北面假山環繞的「尋詩徑」還保持了原來石山幽徑的意境。

諧趣園的亭、榭、廊等園林建築形式多而不雷同。亭有方亭、圓亭、重檐亭、凌水駕空的長亭等,廊有空廊、隨牆廊、折廊、弧形廊、水廊等,儘管採用的是北方宮苑式建築形制,但卻避免了皇家建築那種凝重感,顯得比較輕巧,在山水植物配置下組成了一個頗具江南園林氣息的環境。這些建築全部以廊相聯,組成一條環池而行的遊覽路線,人行其中,左顧右盼,通過亭榭廊間,以樑柱為景框,可以觀賞到景色各異的畫面。4月初春,沿池的綠柳新芽輕撫水面,7月仲夏,滿塘蓮荷盛開,園內景色就更迷人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