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仁华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仁华庐
图片来自eateatshare

仁华庐(Yan Wah Lo)是位于香港新界北区上水古洞三级历史建筑。仁华庐为两进式四合院格局建筑,由祖籍梅县、经商致富、经常往返印尼及香港的印尼华侨杨雁友于1933年所建。仁华庐后来成为乡村学校爱华学校(后为古洞公立爱华学校[1] )在20世纪中叶的校舍所在。仁华庐现为杨氏后人的住所。

历史

仁华庐为祖籍梅县、经商致富、经常往返印尼及香港的印尼华侨杨雁友于1933年所建之书塾。杨氏本欲回梅县建屋,岂料未能购地,遂至古洞建仁华庐。

杨雁友当时“目睹本村适龄学童就学无门,逸居无教”,故他在建仁华庐初期已打算将仁华庐用作教学用途。其后,他把仁华庐的大厅辟为教室。1938年,仁华庐正式收生。仁华庐采取半私塾形式,跟传统私塾不相同。而附近的贫困学生因仁华庐的学费便宜终得以接受教育。

约于1945年,仁华庐成为私塾“爱华学校”的校舍,为古洞村村民提供免费教育。其后,因附近的信义学校停校,加上学生人数渐增,仁华庐的运作开始变得艰难。杨氏家族遂与政府商讨,1960年,政府终于拨地建成新校舍,选址位于今河上乡道、毗邻今粉岭公路欧意花园旁。学校的名字本为“古洞公立学校”,但村民为纪念仁华庐当年办学的历史便加上“爱华”二字,成为“古洞公立爱华学校”。1985年,由于政府建设新界环回公路的范围涵盖了古洞公立爱华学校的校舍,遂赔偿另一块位于古洞村内的土地,于是古洞公立爱华学校的校舍又迁回古洞村内。2006年,古洞公立爱华学校因收生不足而被杀校

仁华庐现为杨氏后人的住所,杨雁友之孙、曾在仁华庐学习约一年的杨清镜与其妻现居于仁华庐的西厢。

建筑

仁华庐为两进式四合院格局建筑,设传统中式金字屋顶。仁华庐大门左右两侧刻有对联“仁端统四,华祝多三”。上联是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端;下联的“三多”分别是多福、多寿、多子孙。门前的门环写有“加官”和“晋禄”,暗示主人应有功名在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