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仁華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仁華廬
圖片來自eateatshare

仁華廬(Yan Wah Lo)是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古洞三級歷史建築。仁華廬為兩進式四合院格局建築,由祖籍梅縣、經商致富、經常往返印尼及香港的印尼華僑楊雁友於1933年所建。仁華廬後來成為鄉村學校愛華學校(後為古洞公立愛華學校[1] )在20世紀中葉的校舍所在。仁華廬現為楊氏後人的住所。

歷史

仁華廬為祖籍梅縣、經商致富、經常往返印尼及香港的印尼華僑楊雁友於1933年所建之書塾。楊氏本欲回梅縣建屋,豈料未能購地,遂至古洞建仁華廬。

楊雁友當時「目睹本村適齡學童就學無門,逸居無教」,故他在建仁華廬初期已打算將仁華廬用作教學用途。其後,他把仁華廬的大廳闢為教室。1938年,仁華廬正式收生。仁華廬採取半私塾形式,跟傳統私塾不相同。而附近的貧困學生因仁華廬的學費便宜終得以接受教育。

約於1945年,仁華廬成為私塾「愛華學校」的校舍,為古洞村村民提供免費教育。其後,因附近的信義學校停校,加上學生人數漸增,仁華廬的運作開始變得艱難。楊氏家族遂與政府商討,1960年,政府終於撥地建成新校舍,選址位於今河上鄉道、毗鄰今粉嶺公路歐意花園旁。學校的名字本為「古洞公立學校」,但村民為紀念仁華廬當年辦學的歷史便加上「愛華」二字,成為「古洞公立愛華學校」。1985年,由於政府建設新界環迴公路的範圍涵蓋了古洞公立愛華學校的校舍,遂賠償另一塊位於古洞村內的土地,於是古洞公立愛華學校的校舍又遷回古洞村內。2006年,古洞公立愛華學校因收生不足而被殺校

仁華廬現為楊氏後人的住所,楊雁友之孫、曾在仁華廬學習約一年的楊清鏡與其妻現居於仁華廬的西廂。

建築

仁華廬為兩進式四合院格局建築,設傳統中式金字屋頂。仁華廬大門左右兩側刻有對聯「仁端統四,華祝多三」。上聯是孟子所說的「仁義禮智」四端;下聯的「三多」分別是多福、多壽、多子孫。門前的門環寫有「加官」和「晉祿」,暗示主人應有功名在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