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从娃娃寨走出来的作家(甘茂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从娃娃寨走出来的作家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从娃娃寨走出来的作家》中国当代作家甘茂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从娃娃寨走出来的作家

断断续续地读完邓贵环的散文集《一片冰心》,已经是夏末秋初了。原本不想发言的,因为有两个理由。一是韩永强先生为本书写的序,不仅语言好,而且内容扎实,别人再来写就有点画蛇添足之嫌。永强是秭归人,一肚子民俗风情,特别是峡江散文,堪称一绝。由他来为秭归散文新秀邓贵环作序,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其二,《一片冰心》由线装书局出版后,好评多多,受到散文读者和作者的关注。我注意到山东东营籍作家丁尚明和山西临汾籍作家王友明先生的精彩长评,他们的关键词是,文有真情必动人。我曾经在山西长治生活过15年,我的文学生涯也是从山西起步的,与许多山西作家都是好朋友。两位先生的文章令我感动。于是转而又想,本地外地的朋友读了就写,我怎么敢偷懒呢?哪怕写几句读后感,也是对作者劳动的尊重和对文学的尊重。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和作者沟通与交流。何况,这本书确实可圈可点,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那么,我就放胆来“漫谈”一下吧。

邓贵环念念不忘的娃娃寨是她的老家。翻开这本书,那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底层小人物,那些风雨中茁壮生长的柳树、樱桃树和银杏树,那些绵延千年的人间烟火,以及老家的火笼屋、爷爷的大烟斗、村里的皮影戏等等,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坎坎的故事,如风一般由远及近缓缓地向我们走来。这些故事,带着温暖人心的深情,让我们穿过时空、抚摸岁月、咀嚼艰辛、记住乡愁,回到了生命的根部和精神的归宿地。我认为,这就是一个人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时代,更是一代人收藏梦想的原乡。

邓贵环对磨坪的关怀,对娃娃寨的情愫,对生活的珍惜,实质上是对乡村生活的一种质朴的眷恋和本真的人生态度。她在故乡感受到了时间和岁月的洗礼,如今通过自己的文字与父老乡亲促膝谈心。全书中,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成为她散文写作的宗旨和艺术审美的境界。

她的散文艺术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是叙述和抒情的融合,而她,更偏向于诗意的抒情。其实,我们的老祖先,从《诗经》到《楚辞》,都是以抒情为主导的文学传统。《史记》以后,叙事文学便逐渐发展壮大。邓贵环笔下的自然抒情及其诗意追寻,是对那段磨坪岁月的怀想和抒写,是向回不去的青春挥手致意。无论写人写事,还是描摹生态风物,她的散文可谓接地气、含诗性,散发着山地特有的泥土芬芳,让我们体验到家园的温暖和山野的情趣。因而她的抒情不是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以生活为本的生动细节,读起来就有一种山花烂漫的品质。

其次,她的散文始终有一种现场感,也就是评论家们强调的在场的角度。她的恋乡情结,她的生命阵痛,她的田园牧歌,她的校园风景,她的人生旅途等等,其中都贯穿着“我”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思考、解读和诠释。这样写的好处是,给予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凸显了散文的真实力量,也张扬了作者的丰沛情感。

邓贵环这本书,主要是写乡情和亲情。关于那些贴地而行的篇章,我就不用一篇一篇地举例了。韩序、自序和王评,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榜样。我的直觉告诉我,邓贵环笔下的文字,无论是轻盈的翅膀,还是沉重的包袱,都是她对家乡对亲人真挚的爱恋和纯粹的情感。她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行走在生活和笔耕的十八弯山路上。

附带说一句,我今年夏天去邓贵环的家乡磨坪村住了两个晚上。那里风景秀丽,特别清凉,真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我在那里和乡亲们一起看了一场露天电影,参观了古老的岩棺和千年古银杏树,还喝了秋谷山的摔碗酒。因此现在读邓贵环的散文,又感觉到秋谷山荞麦酒的香味。她的磨坪她的酒,恐怕再也难以忘记了。

[1]

作者简介

甘茂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散文家,词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