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從娃娃寨走出來的作家(甘茂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從娃娃寨走出來的作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從娃娃寨走出來的作家》中國當代作家甘茂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從娃娃寨走出來的作家

斷斷續續地讀完鄧貴環的散文集《一片冰心》,已經是夏末秋初了。原本不想發言的,因為有兩個理由。一是韓永強先生為本書寫的序,不僅語言好,而且內容紮實,別人再來寫就有點畫蛇添足之嫌。永強是秭歸人,一肚子民俗風情,特別是峽江散文,堪稱一絕。由他來為秭歸散文新秀鄧貴環作序,自然是最合適的人選。其二,《一片冰心》由線裝書局出版後,好評多多,受到散文讀者和作者的關注。我注意到山東東營籍作家丁尚明和山西臨汾籍作家王友明先生的精彩長評,他們的關鍵詞是,文有真情必動人。我曾經在山西長治生活過15年,我的文學生涯也是從山西起步的,與許多山西作家都是好朋友。兩位先生的文章令我感動。於是轉而又想,本地外地的朋友讀了就寫,我怎麼敢偷懶呢?哪怕寫幾句讀後感,也是對作者勞動的尊重和對文學的尊重。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有責任和義務和作者溝通與交流。何況,這本書確實可圈可點,確實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那麼,我就放膽來「漫談」一下吧。

鄧貴環念念不忘的娃娃寨是她的老家。翻開這本書,那些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底層小人物,那些風雨中茁壯生長的柳樹、櫻桃樹和銀杏樹,那些綿延千年的人間煙火,以及老家的火籠屋、爺爺的大煙斗、村裡的皮影戲等等,那些山山嶺嶺溝溝坎坎的故事,如風一般由遠及近緩緩地向我們走來。這些故事,帶着溫暖人心的深情,讓我們穿過時空、撫摸歲月、咀嚼艱辛、記住鄉愁,回到了生命的根部和精神的歸宿地。我認為,這就是一個人在艱難困苦中成長的時代,更是一代人收藏夢想的原鄉。

鄧貴環對磨坪的關懷,對娃娃寨的情愫,對生活的珍惜,實質上是對鄉村生活的一種質樸的眷戀和本真的人生態度。她在故鄉感受到了時間和歲月的洗禮,如今通過自己的文字與父老鄉親促膝談心。全書中,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成為她散文寫作的宗旨和藝術審美的境界。

她的散文藝術特色,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在表現手法上是敘述和抒情的融合,而她,更偏向於詩意的抒情。其實,我們的老祖先,從《詩經》到《楚辭》,都是以抒情為主導的文學傳統。《史記》以後,敘事文學便逐漸發展壯大。鄧貴環筆下的自然抒情及其詩意追尋,是對那段磨坪歲月的懷想和抒寫,是向回不去的青春揮手致意。無論寫人寫事,還是描摹生態風物,她的散文可謂接地氣、含詩性,散發着山地特有的泥土芬芳,讓我們體驗到家園的溫暖和山野的情趣。因而她的抒情不是空洞的豪言壯語,而是以生活為本的生動細節,讀起來就有一種山花爛漫的品質。

其次,她的散文始終有一種現場感,也就是評論家們強調的在場的角度。她的戀鄉情結,她的生命陣痛,她的田園牧歌,她的校園風景,她的人生旅途等等,其中都貫穿着「我」在現實生活中的觀察、思考、解讀和詮釋。這樣寫的好處是,給予讀者身臨其境之感,凸顯了散文的真實力量,也張揚了作者的豐沛情感。

鄧貴環這本書,主要是寫鄉情和親情。關於那些貼地而行的篇章,我就不用一篇一篇地舉例了。韓序、自序和王評,在這方面已經作出了榜樣。我的直覺告訴我,鄧貴環筆下的文字,無論是輕盈的翅膀,還是沉重的包袱,都是她對家鄉對親人真摯的愛戀和純粹的情感。她帶着一顆感恩的心,繼續行走在生活和筆耕的十八彎山路上。

附帶說一句,我今年夏天去鄧貴環的家鄉磨坪村住了兩個晚上。那裡風景秀麗,特別清涼,真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我在那裡和鄉親們一起看了一場露天電影,參觀了古老的岩棺和千年古銀杏樹,還喝了秋谷山的摔碗酒。因此現在讀鄧貴環的散文,又感覺到秋谷山蕎麥酒的香味。她的磨坪她的酒,恐怕再也難以忘記了。

[1]

作者簡介

甘茂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知名散文家,詞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