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企业增加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企业增加值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专用名词。

关于汉字的起源[1],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2]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名词解释

企业增加值指的是企业按照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或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来计算得出的增加值。

核算企业增加值,首先应确定企业所属的国民经济行业——若企业有多种行业的经营活动,应尽可能地按产业活动单位划分归属到相应的行业,再按照生产法或收入法来计算各行业的企业增加值,加总后得全部企业的增加值。

企业增加值一般也称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当中的增加值计算

(一)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1、总产出

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但不包括用于自身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以外的货物和服务,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2、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人不包括购置的固定资产,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不作为中间投入,而应计入固定资本形成。

(二)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1、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货币和实物报酬。

2、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3、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4、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

生产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扣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生产法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收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入手,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目前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统计调查频率、时效性和企业财务核算的制约,年度和月度工业增加值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年度工业增加值采用“收入法”计算,所含四个部分的资料通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年报表中基础数据计算得到。月度统计对时效性要求较高,难以取得详细的财务核算资料,无法直接计算,因此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速采用推算的计算方法,即根据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得到工业增加值率,用月度工业总产值,乘以上年度工业增加值率,得到月度工业增加值。

目前,工业生产情况调查统计采取规模以上企业全面调查和规模以下企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自2011年开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