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企業增加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企業增加值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用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企業增加值指的是企業按照生產法(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或收入法(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來計算得出的增加值。

核算企業增加值,首先應確定企業所屬的國民經濟行業——若企業有多種行業的經營活動,應儘可能地按產業活動單位劃分歸屬到相應的行業,再按照生產法或收入法來計算各行業的企業增加值,加總後得全部企業的增加值。

企業增加值一般也稱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反映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創造的價值。

國民經濟核算當中的增加值計算

(一)生產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創造的貨物和服務價值入手,剔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貨物和服務價值,得到增加價值的一種方法。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生產法增加值計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增加值即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差額,反映一定時期內各產業部門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將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生產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

1、總產出

總產出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但不包括用於自身生產過程中的固定資產以外的貨物和服務,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的總規模。總產出按生產者價格計算。

2、中間投入

中間投入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的價值。中間投人不包括購置的固定資產,也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究與開發支出不作為中間投入,而應計入固定資本形成。

(二)收入法

收入法也稱分配法,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

1、勞動者報酬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所應得的全部報酬,包括各種形式的貨幣和實物報酬。

2、生產稅淨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差額。

3、固定資產折舊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或按國民經濟核算統一規定的折舊率虛擬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

4、營業盈餘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餘額。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

工業增加值通常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

生產法是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扣除生產環節中間投入的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

生產法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

收入法是從工業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入手,對工業生產活動最終成果進行核算的一種方法。

收入法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營業盈餘

目前實際工作中,由於受到統計調查頻率、時效性和企業財務核算的制約,年度和月度工業增加值採用不同的計算方法。年度工業增加值採用「收入法」計算,所含四個部分的資料通過「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年報表中基礎數據計算得到。月度統計對時效性要求較高,難以取得詳細的財務核算資料,無法直接計算,因此月度工業增加值增速採用推算的計算方法,即根據工業增加值與工業總產值的比率得到工業增加值率,用月度工業總產值,乘以上年度工業增加值率,得到月度工業增加值。

目前,工業生產情況調查統計採取規模以上企業全面調查和規模以下企業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自2011年開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業企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