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卷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伏地卷柏 |
中文學名:伏地卷柏 拉丁學名:Selaginella nipponica Franch. et Sav. 拼音:fudijuanbai 門:蕨類植物門 目:卷柏目 科:卷柏科 屬:卷柏屬 |
伏地卷柏 (Selaginella nipponica Franch. et Sav.)莖細弱,伏地蔓生。主莖分化不顯,營養枝通常匍匐,營養葉二形,背腹各二列,邊緣有微齒,腹葉(中葉)長卵狀矩圓形,漸尖頭,交互向上,背葉闊卵形,銳尖頭,向兩側平展。孢子枝直立,枝上的孢子葉二形,和營養葉相同,但排列稀疏,頂部孢子葉都為長卵形,漸尖頭,邊緣有齒,密集成扁平的孢子囊穗;孢子囊卵圓形。孢子二形。 孢子葉穗疏鬆,通常背腹壓扁,單生於小枝末端,或1-2(3)次分叉,長1.8-5厘米;孢子葉二型或略二型,正置,和營養葉近似,排列一致,無白邊,具細齒,背部非龍骨狀,先端漸尖;大孢子葉分布於孢子葉穗下部的下側。大孢子桔黃色;小孢子桔紅色。
形態特徵
根:根托沿匍匐莖和枝斷續生長,自莖分叉處下方生出,長1-2.7厘米,纖細,徑0.1毫米,根少分叉,無毛。
株:土生,匍匐,能育枝直立,高5-12厘米,無遊走莖。
莖:莖近基部分枝,禾稈色,莖下部徑0.2-0.4毫米,具溝槽,無毛,維管束1條;側枝3-4對,不分叉或分叉或一回羽狀分枝,分枝稀疏,莖分枝相距1-2厘米,葉狀分枝和莖無毛,背腹扁,莖分枝中部連葉寬4.5-5.4毫米,末回分枝連葉寬2.8-4.2毫米。
葉:葉交互排列,二型,草質,光滑,非全緣,無白邊;分枝的腋葉長1.5-1.8毫米,有細齒。中葉多少對稱,長圓狀卵形、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6-2毫米,緊接或覆瓦狀(在先端部分)排列,先端具尖頭和尖,基部鈍,具不明顯細齒;側葉不對稱,寬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常反折,長1.8-2.2毫米,先端尖;上側基部覆蓋小枝,上側基部邊緣具微齒。
果:孢子葉穗疏鬆,通常背腹壓扁,單生於小枝末端,或1-2(3)次分叉,長1.8-5厘米;孢子葉二型或略二型,正置,和營養葉近似,排列一致,無白邊,具細齒,背部非龍骨狀,先端漸尖;大孢子葉分布於孢子葉穗下部的下側。大孢子桔黃色;小孢子桔紅色。
產地分布
分布:日本。
產地: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南部、甘肅南部、青海、江蘇、安徽、浙江、台灣、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香港、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及西藏。
生境:草地或岩石上。
海拔:80-1300米。
功效與作用
性味:淡,平。
功效:清熱潤肺。
主治:氣喘,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1]
食療功效
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促進鐵吸收 有較佳的健腦抗衰功能 能養血駐顏,令人肌膚紅潤,容光煥發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作用。[2]
相關影片
參考來源
- ↑ 伏地卷柏, 醫藥網,
- ↑ 卷柏的功效與作用相關問答, 樓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