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优多罗比丘之母生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优多罗比丘之母生天
图片来自搜狐网

优多罗比丘之母生天,佛陀宣说优多罗比丘之母堕饿鬼的缘由时,在座比丘都建议舍除悭贪、厌离存亡轮回之心。当下有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者,也有发辟支佛心、无上菩提心者,群众听闻佛说法后,心生法喜,并能信受奉行

原文

佛陀年代,有一位长者,腰缠万贯。成婚之时,也格外聘娶名门贵族之女以求门当户对。此后老婆怀妊生下一男婴,相貌端正殊妙,双亲见了倍加心爱,为他取名为优多罗。优多罗从小就在父妈妈呵护下长大,后因爸爸往生,让优多罗开端思惟人生的含义安在?想着:爸爸整天为成家业贩卖经商,繁忙终身,但是一旦无常到来,仍是千般带不去,如此徒劳终身有何含义?而自个真实无心如此的过终身。却是佛法的清净殊胜,能让身心感到有所安住,令人坚信笃敬,不如剃发出家,寻求人生真义。所以来到妈妈跟前恳求答应出家。妈妈听后,便说:“你爸爸已不在人世,只剩你我二人,孤儿寡母的持守家业,现在何故狠心舍我而去?今后,在我有生之年,是绝不答应你出生入道的。假使我死了,就随你去吧!”优多罗因所求未能如愿,而心生沮丧地说:“妈妈若不能从儿志愿,儿宁可撞壁而死、饮鸩而亡。”妈妈见儿子毅力坚决,深怕优多罗当真自寻短路,心胸忧恐,但表面上却又故作坚定地说:“我无法了解你为何如此坚持,想出家这件事是万不可行,但倒有一事能够满足你:如果有沙门比丘可请至家中,我将会设食供养。”优多罗听了,心生欢欣,经常延请众僧应供。但是,由于妈妈本非真想发心供养,仅仅一时唐塞之词,因此每见众僧,总是心生厌烦,且在背面口出恶言地骂詈沙门。以后,心生一计:趁优多罗不在家时,赶开比丘,但又怕被优多罗知道,便将米汤倾泻在外,待优多罗返家,便手指地上的米汤,佯装已供养过沙门。果真优多罗见后心生欢欣,从未生疑心。

不久妈妈往生,优多罗刚才出家。由于精进修行,很快地证得阿罗汉果。一日,优多罗比丘在幽静的洞窟内摄心打坐。此刻,一位面黄干焦的饿鬼来到比丘面前。比丘慈眼仰望,只见饿鬼开口说道:“儿啊!我是你的妈妈。”比丘心生疑问:“妈妈生前好施众僧,理应投生善道,何故反堕饿鬼身呢?”饿鬼叹言:“只怪我作茧自缚,过去悭贪不舍,经过道场心中毫无恭顺之心,甚而横加谩骂,所以今天受此身报。现在二十年中,未曾进食一滴一露。纵使看见可口果树,当我前去,树即干燥;若见明澈甘泉,当我接近,泉水即干涸。所以,唇舌干燋、饥渴热恼、苦楚无比。今天望您帮我一件事——如果您能为我设斋供佛及僧,并让我得以悔过往昔罪业,就能脱离鬼身。”

比丘怜悯妈妈于轮回中受尽苦报,便活跃劝化成果法事。法会中,众僧用斋结束时,饿鬼便现身会中发露悔过。世尊借此缘由为她开示法要。饿鬼听闻法要后,遭受法益,心生大羞愧。当夜命终即转生飞翔饿鬼,顶戴天冠,身着璎珞,庄重其身,但毕竟仍为鬼道众生。所以又寻求比丘,希望再次施供,并邀四方僧众,希望得以脱离鬼身。法过后,饿鬼相同在群众僧中诚恳发露悔过,当夜即往生忉利天。天人心想:自个以何缘由得以生天享天福?所以以天眼调查生天缘由,才知是优多罗比丘悲心为她设斋,恭顺供养佛及僧众,并得以诚恳发露悔过,所得福报的原因。所以为酬谢佛恩、比丘恩,天人严持香花前来供佛及优多罗比丘。世尊为其开演佛法,天人闻法后,心开意解,当下证得须陀洹果。绕佛三匝后,回来天宫。

佛陀宣说优多罗比丘之母堕饿鬼的缘由时,在座比丘都建议舍除悭贪、厌离存亡轮回之心。当下有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者,也有发辟支佛心、无上菩提心者,群众听闻佛说法后,心生法喜,并能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五──优多罗母堕饿鬼缘》 省思

优多罗比丘的妈妈,由于受饿鬼报身之苦楚强逼,而知悔过往昔所造罪业。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通常在恶报现行时,才知过往皆是错,而悔不当初。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此福德缘由,能得家人愿意为往生者设斋供僧,或种供养三宝的福田,成果积德行善。所以应靠自个从因上尽力,在果报未现前,甚至想法未起前就要觉照,且广修福德,发心舍离贪、瞋、痴三毒烦恼,并勤修拜忏等加行。悔过积德行善,能使罪业消除,当下即得清净、善法成果,直趋菩提涅盘之终究安乐处。[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