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波离向佛陀问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优波离向佛陀问戒,戒,即是防非止恶的意思,即是为了要标准身心的,而男女疑问,是最易引起纠纷,最易给身心带来烦恼与不安,所以持戒榜首的优波离,向佛陀请示的戒律中,对于约束男女疑问的为多
原文
在僧团中有着这么主要地位的优波离,并且被公认为是持戒榜首的尊者,对于戒法,他经常向佛陀请示讨论,这在藏经的律部里随处可见,由于那都是片断的,或者都是单调的戒条,咱们很难用故事的体裁把它写出,如今只能收集一二,加以叙说,以此可去推想一斑。
在迦毘罗卫城的释迦族,国中有一条法律规定,但凡释迦族的女子,不能够嫁给别族,不然当治重罪。
这时,有一个释迦族的黑离车女,年纪轻轻的,恰是所谓闭月羞花的时分,很不幸的是老公死了,年青的女子,一旦寡居,难度晨昏的孤寂,恰巧不少异族的青年向她寻求,黑离车女有心容许,但是老公的弟弟从中作难,想占她为自个的老婆。
是这位夫弟的品行不端,仍是黑离车女的另有新欢,她一再不愿容许,夫弟十分愤慨,发誓说:
“她大约另有私情,我必定要把她杀死!”
夫弟在酒中放下药料,黑离车女吃得烂醉如泥,夫弟就把她殴伤,向政府陈述说:“这是我的老婆,她和外族青年私通!”
黑离车女醒来,知道有口难辩,有了这么的罪名,必被处死无疑,她就乘人不备的时分,逃向舍卫城而来。并且在舍卫城跟从比丘尼出家。
迦毘罗卫城释迦族的政府,处处搜寻黑离车女,都不知下落,后来听到情报说黑离车女逃到舍卫城,他们即刻作书给波斯匿王道:
“中国有一个罪女她犯了王法,传闻她如今已流亡到贵国,期望贵国能将黑离车罪女送还中国,今后贵国如有违法的人流亡至中国,中国亦当送回贵国处理!”
波斯匿王收到这封国书之后,就问摆布道:
“黑离车女真的逃来中国了吗?”
大臣们回答说:
“启禀大王!黑离车女的确已流亡到中国,不过,她现已跟比丘尼出家。大王最初曾有禁令,若人犯比丘比丘尼,当治重罪,如今她已出家,不管谁也不敢去冒犯她,请问大王,这怎么办呢?”
波斯匿王一再思考今后,就作书回答说:
“黑离车女的确已逃来中国,不过,她如今现已出家,不可追罪,若有余事,敬如来示。”
释迦族的政府,接到这封回答,都愤愤不平,咱们觉得,一个女性违法,都无法制裁,今后的王法还有啥用呢?
为了一个罪女的出家,使两国种下恨因,优波离知道后,就把此事请问佛陀道:
“佛陀!犯了王法的人,咱们能够收她出家吗?”
佛陀回答道:
“优波离!王法的合理不合理,那是公民与政府的事,倘若犯了王法,在没有宣判无罪前,僧团不可收她出家!”
那位收黑离车女出家的比丘尼,被佛陀严厉的诃责一顿,这不是佛陀不慈善,不救罪人,由于在清净的僧团,若犯了戒律,仍是要被抛弃出去;犯了王法,自应受王法制裁,佛法不能庇护罪人,为了健全僧团,为了使戒法不冲突王法,优波离和佛陀才作了如上的问答。
优波离有一次还问了佛陀一个风趣的疑问:
“佛陀!比丘和比丘尼能够为社会男女做媒吗?”
佛陀回答道:
“优波离!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边,持女意至男边,甚至介绍,这就犯了僧伽婆尸沙,需求悔过。”
“那么,佛陀!僧团里的比丘、比丘尼,对在家信徒的婚事,应当采纳啥情绪才对呢?”
“不要多管!如果是合法的,可于佛法僧三宝之前为其证实!”
戒,即是防非止恶的意思,即是为了要标准身心的,而男女疑问,是最易引起纠纷,最易给身心带来烦恼与不安,所以持戒榜首的优波离,向佛陀请示的戒律中,对于约束男女疑问的为多。[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