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伶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伶鼬

中文学名: 伶鼬
拉丁学名:Mustela nivalis
别 称:银鼠、白鼠、倭伶鼬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食肉目
科:鼬科
属:鼬属
种: 伶鼬
亚 种: 7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英文名称: Least Weasel

伶鼬[1](学名:Mustela nivalis)是鼬科、鼬属的动物。伶鼬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亦小,夏季背面褐色或咖啡色、腹部白色,冬季被毛白色

伶鼬通常单个活动,白天出外觅食,行动迅速、敏捷,一年换毛两次,食物以小型啮齿类为主,一年繁殖一次或两次,每胎产仔3-7只,喜栖息在干燥的地域,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等地。

伶鼬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形态特征

伶鼬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亦小。被毛短而致密,跖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垫隐于毛中。足具五趾,爪稍曲且纤细,很尖锐。前肢腕部着生数根白长毛。雌兽乳头腋下2对,鼠鼷部3对。

伶鼬冬、夏毛异色。夏季,背面自上唇向后经体侧、直至尾端及四肢外侧为褐色或咖啡色。腹面从喉、颈侧到腹部呈白色。背、腹间分界线明显而整齐。足背杂生白毛。体躯的褐色毛或白色毛从基部至尖端颜色相同。冬季被毛白色。少数个体尾端混生褐色毛。

伶鼬头骨外形与白鼬相似,但比后者小。颅型狭长。吻部甚短,眶前孔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小于两眶前孔间之最小宽度。鼻骨三角形,末端止于额骨前缘。眶后突明显,三角形。颧弓细弱。颧宽略大于后头宽。矢状嵴和人字嵴显明。眶前孔稍大,上犬齿的纵向直径略小于孔的斜向直径。门齿孔小,卵圆形。听泡较大,为扁长圆形,其前端与颞骨后关节突的后端构成一平面。乳突不突出。下颌微曲,角突很小,冠状突形似三角

伶鼬上门齿横列齐整,第三枚略粗。犬齿长而微侧扁,略向内曲。裂齿薄如刀状。前缘内叶大于外叶1/2。臼齿横置,中央凹陷成沟,外叶高于内叶,内叶中央具明显小尖。下门齿排列不平齐,第二枚门齿内移。下犬齿短于上犬齿。第一枚前臼齿较小。第二枚前臼齿齿冠斜形,前高后低。第一枚臼齿由三叶组成,前两叶似刀状,后叶很低略突出齿冠。臼齿很小,约为第一前臼齿的1/3[2]

生活习性

伶鼬通常均单个活动。经常于白天出外觅食,猎食区域一般比较固定,除非食物极端贫乏,不然是不会离开其生活区的。常侵占小型啮齿动物的巢为窝,也利用倒木、岩洞、草丛和土穴等作为隐蔽场所。行动迅速、敏捷。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

伶鼬一年换毛两次,春季换毛在4-8月间,秋季在10月末至11月初。伶鼬春季换毛,先从头部开始,逐渐是背部中央及身体两侧,最后是脱换四肢部的毛。

伶鼬的食物以小型啮齿类为主。伶鼬能进入个体最小的小鼠活动区接近猎物,这是白鼬所不及的。伶鼬在一年里能食掉3500只小老鼠,同时亦兼食小鸟、蛙类及昆虫等。 伶鼬的天敌有黄鼬、狐等食肉兽类和猛禽[3]

栖身环境

伶鼬的栖息环境有些类似白鼬,但更喜好干燥的地域。在林区栖息于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或干旱山地针叶林,林缘灌丛,亦常见于草原地带。

繁殖方式

伶鼬母兽整年发情,妊娠期约35天(卢卡什金认为,3月份开始交尾,怀孕期54天)。每胎产仔3-7只,最多达12只。一年妊娠一次或两次。幼仔21-25天睁眼,哺乳期约50天。4月龄达到性成熟。一只伶鼬大概能活十年。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共和国、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摩尔多瓦、摩纳哥、蒙古、黑山共和国、摩洛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圣马力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乌克兰、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中国分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地[4]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伶鼬朝鲜亚种 Mustela nivalis mosanensis Mori, 1927
2 伶鼬日本亚种 Mustela nivalis namiyei Kuroda, 1921
3 伶鼬指名亚种 Mustela nivalis nivalis Linnaeus, 1766
4 伶鼬地中海亚种 Mustela nivalis numidica Pucheran, 1855
5 伶鼬东北亚种 Mustela nivalis pygmaea J, A, Allen, 1903
6 伶鼬四川亚种 Mustela nivalis russelliana Thomas, 1911
7 伶鼬莎车亚种 Mustela nivalis stoliczkana Blanford, 1877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种群数量在欧洲部分地区有些许下降,如英国等。尽管伶鼬分布广泛,但其在北美比较罕见;在欧亚大陆比较常见的,也不是经常被发现,适宜的栖息地种群密度可达每公顷0.2到1.0只,然而,在更广阔的区域,种群平均密度可能低至1-7 只/100公顷。该种种群数量每年季节性和波动,但总体趋于稳定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视频

伶鼬捕鼠记 在雪地下真是吃穿不愁啊

伶鼬将田鼠杀掉, 要将它的毛拔下来当棉被保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