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伶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伶鼬

中文學名: 伶鼬
拉丁學名:Mustela nivalis
別 稱:銀鼠、白鼠、倭伶鼬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哺乳綱
目:食肉目
科:鼬科
屬:鼬屬
種: 伶鼬
亞 種: 7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66
英文名稱: Least Weasel

伶鼬[1](學名:Mustela nivalis)是鼬科、鼬屬的動物。伶鼬身體細長,四肢短,耳朵亦小,夏季背面褐色或咖啡色、腹部白色,冬季被毛白色

伶鼬通常單個活動,白天出外覓食,行動迅速、敏捷,一年換毛兩次,食物以小型嚙齒類為主,一年繁殖一次或兩次,每胎產仔3-7隻,喜棲息在乾燥的地域,分布於歐洲、亞洲、北美洲、非洲等地。

伶鼬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

伶鼬身體細長,四肢短,耳朵亦小。被毛短而緻密,蹠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墊隱於毛中。足具五趾,爪稍曲且纖細,很尖銳。前肢腕部着生數根白長毛。雌獸乳頭腋下2對,鼠鼷部3對。

伶鼬冬、夏毛異色。夏季,背面自上唇向後經體側、直至尾端及四肢外側為褐色或咖啡色。腹面從喉、頸側到腹部呈白色。背、腹間分界線明顯而整齊。足背雜生白毛。體軀的褐色毛或白色毛從基部至尖端顏色相同。冬季被毛白色。少數個體尾端混生褐色毛。

伶鼬頭骨外形與白鼬相似,但比後者小。顱型狹長。吻部甚短,眶前孔後緣至吻端的距離小於兩眶前孔間之最小寬度。鼻骨三角形,末端止於額骨前緣。眶後突明顯,三角形。顴弓細弱。顴寬略大於後頭寬。矢狀嵴和人字嵴顯明。眶前孔稍大,上犬齒的縱向直徑略小於孔的斜向直徑。門齒孔小,卵圓形。聽泡較大,為扁長圓形,其前端與顳骨後關節突的後端構成一平面。乳突不突出。下頜微曲,角突很小,冠狀突形似三角

伶鼬上門齒橫列齊整,第三枚略粗。犬齒長而微側扁,略向內曲。裂齒薄如刀狀。前緣內葉大於外葉1/2。臼齒橫置,中央凹陷成溝,外葉高於內葉,內葉中央具明顯小尖。下門齒排列不平齊,第二枚門齒內移。下犬齒短於上犬齒。第一枚前臼齒較小。第二枚前臼齒齒冠斜形,前高后低。第一枚臼齒由三葉組成,前兩葉似刀狀,後葉很低略突出齒冠。臼齒很小,約為第一前臼齒的1/3[2]

生活習性

伶鼬通常均單個活動。經常於白天出外覓食,獵食區域一般比較固定,除非食物極端貧乏,不然是不會離開其生活區的。常侵占小型齧齒動物的巢為窩,也利用倒木、岩洞、草叢和土穴等作為隱蔽場所。行動迅速、敏捷。視覺、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

伶鼬一年換毛兩次,春季換毛在4-8月間,秋季在10月末至11月初。伶鼬春季換毛,先從頭部開始,逐漸是背部中央及身體兩側,最後是脫換四肢部的毛。

伶鼬的食物以小型嚙齒類為主。伶鼬能進入個體最小的小鼠活動區接近獵物,這是白鼬所不及的。伶鼬在一年裡能食掉3500隻小老鼠,同時亦兼食小鳥、蛙類及昆蟲等。 伶鼬的天敵有黃鼬、狐等食肉獸類和猛禽[3]

棲身環境

伶鼬的棲息環境有些類似白鼬,但更喜好乾燥的地域。在林區棲息於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或乾旱山地針葉林,林緣灌叢,亦常見於草原地帶。

繁殖方式

伶鼬母獸整年發情,妊娠期約35天(盧卡什金認為,3月份開始交尾,懷孕期54天)。每胎產仔3-7只,最多達12隻。一年妊娠一次或兩次。幼仔21-25天睜眼,哺乳期約50天。4月齡達到性成熟。一隻伶鼬大概能活十年。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共和國、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耳他、摩爾多瓦、摩納哥、蒙古、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聖馬力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中國分布在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川、新疆等地[4]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伶鼬朝鮮亞種 Mustela nivalis mosanensis Mori, 1927
2 伶鼬日本亞種 Mustela nivalis namiyei Kuroda, 1921
3 伶鼬指名亞種 Mustela nivalis nivalis Linnaeus, 1766
4 伶鼬地中海亞種 Mustela nivalis numidica Pucheran, 1855
5 伶鼬東北亞種 Mustela nivalis pygmaea J, A, Allen, 1903
6 伶鼬四川亞種 Mustela nivalis russelliana Thomas, 1911
7 伶鼬莎車亞種 Mustela nivalis stoliczkana Blanford, 1877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種群數量在歐洲部分地區有些許下降,如英國等。儘管伶鼬分布廣泛,但其在北美比較罕見;在歐亞大陸比較常見的,也不是經常被發現,適宜的棲息地種群密度可達每公頃0.2到1.0隻,然而,在更廣闊的區域,種群平均密度可能低至1-7 只/100公頃。該種種群數量每年季節性和波動,但總體趨於穩定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視頻

伶鼬捕鼠記 在雪地下真是吃穿不愁啊

伶鼬將田鼠殺掉, 要將它的毛拔下來當棉被保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