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何处再寻土鳖(黄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处再寻土鳖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何处再寻土鳖》中国当代作家黄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何处再寻土鳖

乍一看文章的题目,可能有人惊讶,为何要寻“土鳖”,难道想与其为伍?

那你就猜错啰!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活在山区的我,门前屋后的池塘和小河里,可见土鳖(当地俗称)那笨头笨脑的身影。鳖,也叫甲鱼或王八,卵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生活。

不知为何,被新生代的小朋友加上“土”,变成了网络语言。如今“土鳖”是指行为、外貌或谈吐特别土的人。可惜与“土豪”一字之差,区别有点大。“土豪”是指有钱、非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为此有“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金句。

小时候,傻傻搞不清鳖、龟的区别,大人们说背壳的花纹不同。其实龟的种类很多,与时俱进的语言,将海外留学回国创业的人员称为“海归”,谐音为“海龟”。佩服新生代的造词能力,原本相近的鳖、龟分别加上一字,意思完全不一样哦!

我既没与“土鳖”为伍的意念,也没高攀“土豪”的志向。那为何要再寻土鳖呢?只因土鳖在市场价格过高,不再是我家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对土鳖的记忆要追溯到30多年前。家乡是个山清水秀、林木茂盛的小山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了山,柴火不愁,还有药材、山珍、树木可换钱;有了水,餐桌上隔三差五有个荤腥,可满足一下急需油水的胃。

山里玩泥巴的孩子们,更喜欢柔情的水。不仅仅是夏天水中的浪里白条,冬日冰面上的满头大汗,更多的是逮鱼捉虾的乐趣。水中常见的有、蟹和泥鳅等,土鳖则是最难寻的。枯水季节,河水浅且清,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土鳖更无藏身之地。唯有山洪爆发后的三四天,河水仍有些浑浊,原先小河两岸平静的水草被冲起,水草下的烂树叶随水漂走,小鱼小虾失去了安身之所。土鳖需要远游四处寻食,一不小心游到岸边休息,就有可能落入人的魔爪,成为餐桌中心的一道大菜。

58年人民公社时期兴起,农村兴修农田水利。因地处山区,村里深挖池塘,以存储更多的水来保证旱季农作物的浇灌。池塘里放养了鱼苗,过年的时候起塘,胖头、鲢鱼、鲫鱼是主打产品,泥鳅、河蚌、小虾是附带物。记忆里好像从没见过土鳖夹杂其中。

土鳖看似呆头呆脑,实则特机灵,一般藏在山边池塘的深水处,白天发现不了其踪影。其中邻村地势较高,山涧里有条狭长的小溪,依山修建的池塘(名为汉春大塘),正可引小溪的水入内。塘面方圆有十来亩,水质清澈,水温较山脚下的池塘低一些。

父亲是钓土鳖的高手,他非常熟悉鳖的生活习性。汉春大塘是土鳖的重要藏身之所,父亲去单位正好路过此地。土鳖喜欢吃猪肝,血腥味很浓。父亲买来几副鳖卡,一两猪肝作诱饵。鳖卡针上勾住指头尖大的猪肝,握紧尼龙绳一头,用力甩起抛至鱼塘深处。之后将尼龙绳一端放置岸边的草丛中,捆在石头上;或将其系在池塘边的树枝间。钓土鳖不像钓鱼,无需等候观其动静,看它是否上钩?此时只需迈腿开路,该去哪里干活即可。父亲头天傍晚下三副鳖卡,翌日傍晚从单位回家时收。最好的时候,每个鳖卡上都有收获,空载而归的机会不多。不知为啥,能钓到土鳖的人很少,但父亲总能每年7—9月份的几个周日,带给我们一顿鲜美的鳖汤。偶尔钓到小鳖,父亲会放生。

我们有土鳖吃的时候,只因其还没成为城里人桌上的贵客。土鳖值钱的日子好像在80年代末,不知城里人怎么看上了这些呆头呆脑的家伙。我一远房表叔(母亲二姑的女婿)是舒城人,暑假快结束时,突然带了个朋友来我家,说是两人做点小生意。吃过晚饭,天都黑了。他们两人带着一个手电筒和几个蛇皮袋出门,借口到附近池塘转转。我不知他们干啥,外祖父一直担心他们会不会干歪门邪道的事?他们几点回来的,只有外祖父知道。

第二天一早,我惊奇地发现厨房地上有好几只土鳖在爬行,急忙叫醒妹妹。妹妹跑出卧室,看见此景尖叫起来。外祖母正在锅灶下添柴火,立即用眼睛制止我们俩的喧哗,小声地说“别吵吵,我这里还有一只呢,赶快逮走!”我们不明白怎么回事,外祖母指了指墙角的两个蛇皮袋。只见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有东西在晃动。我们跑过去一看,袋口松开了,里面有二十多只大小不一的土鳖。外婆又指了指西面的偏屋,那位表叔和朋友住在那里,顿时我们知晓了事情的真相。不知他们使用何种神具,一夜能捕五十多只土鳖。

那天早餐吃得有些迟,因为表叔和朋友起得晚。外祖父不招呼客人吃菜,外祖母也不敢多说。那位表叔觉得很尴尬,吃完早饭,就与朋友带着两蛇皮袋土鳖走了,没留下一只给我们。之后三四年,那位表叔都没敢上我家门。后来听母亲说,外祖父去看二妹(母亲的二姑),还说了她的不是,怎么让女婿捉土鳖换钱,更不应该来我村,最后两人闹得有点不愉快。

其实即使那位表叔没来捉土鳖,后面还是不断地有山外的人,带着先进的工具,摸黑来山区各村鱼塘捉土鳖。丰厚的利润让这些人昧着良心,连最小的鳖孙子也不放过。那时鱼塘归村集体,就等于没归属。不到三年,村前屋后的池塘再也不见土鳖的踪影。

待我到城市上班,看到菜市场有人卖鳖,一问价格,高得离谱,不是寻常百姓能消费得起的。虽然那些鳖,一看就知道是养殖的。百度搜索,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之效果。可我从未想过买回一只烹饪,享受曾经的人间美味。

何处再寻土鳖?猛然间,我觉得自己深陷光鲜的城市人群中,怎么看,就像只“土鳖”? [1]

作者简介

黄英,安徽桐城人, 定居芜湖,大学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