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處再尋土鱉(黃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處再尋土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何處再尋土鱉》中國當代作家黃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何處再尋土鱉

乍一看文章的題目,可能有人驚訝,為何要尋「土鱉」,難道想與其為伍?

那你就猜錯囉!

20世紀90年代以前,生活在山區的我,門前屋後的池塘和小河裡,可見土鱉(當地俗稱)那笨頭笨腦的身影。鱉,也叫甲魚或王八,卵生爬行動物,水陸兩棲生活。

不知為何,被新生代的小朋友加上「土」,變成了網絡語言。如今「土鱉」是指行為、外貌或談吐特別土的人。可惜與「土豪」一字之差,區別有點大。「土豪」是指有錢、非理性消費、喜歡炫耀的人,為此有「土豪,我們做朋友吧」的金句。

小時候,傻傻搞不清鱉、龜的區別,大人們說背殼的花紋不同。其實龜的種類很多,與時俱進的語言,將海外留學回國創業的人員稱為「海歸」,諧音為「海龜」。佩服新生代的造詞能力,原本相近的鱉、龜分別加上一字,意思完全不一樣哦!

我既沒與「土鱉」為伍的意念,也沒高攀「土豪」的志向。那為何要再尋土鱉呢?只因土鱉在市場價格過高,不再是我家飯桌上的美味佳肴。

對土鱉的記憶要追溯到30多年前。家鄉是個山清水秀、林木茂盛的小山村,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了山,柴火不愁,還有藥材、山珍、樹木可換錢;有了水,餐桌上隔三差五有個葷腥,可滿足一下急需油水的胃。

山里玩泥巴的孩子們,更喜歡柔情的水。不僅僅是夏天水中的浪裏白條,冬日冰面上的滿頭大汗,更多的是逮魚捉蝦的樂趣。水中常見的有、蟹和泥鰍等,土鱉則是最難尋的。枯水季節,河水淺且清,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土鱉更無藏身之地。唯有山洪爆發後的三四天,河水仍有些渾濁,原先小河兩岸平靜的水草被衝起,水草下的爛樹葉隨水漂走,小魚小蝦失去了安身之所。土鱉需要遠遊四處尋食,一不小心游到岸邊休息,就有可能落入人的魔爪,成為餐桌中心的一道大菜。

58年人民公社時期興起,農村興修農田水利。因地處山區,村里深挖池塘,以存儲更多的水來保證旱季農作物的澆灌。池塘里放養了魚苗,過年的時候起塘,胖頭、鰱魚、鯽魚是主打產品,泥鰍、河蚌、小蝦是附帶物。記憶里好像從沒見過土鱉夾雜其中。

土鱉看似呆頭呆腦,實則特機靈,一般藏在山邊池塘的深水處,白天發現不了其蹤影。其中鄰村地勢較高,山澗里有條狹長的小溪,依山修建的池塘(名為漢春大塘),正可引小溪的水入內。塘面方圓有十來畝,水質清澈,水溫較山腳下的池塘低一些。

父親是釣土鱉的高手,他非常熟悉鱉的生活習性。漢春大塘是土鱉的重要藏身之所,父親去單位正好路過此地。土鱉喜歡吃豬肝,血腥味很濃。父親買來幾副鱉卡,一兩豬肝作誘餌。鱉卡針上勾住指頭尖大的豬肝,握緊尼龍繩一頭,用力甩起拋至魚塘深處。之後將尼龍繩一端放置岸邊的草叢中,捆在石頭上;或將其系在池塘邊的樹枝間。釣土鱉不像釣魚,無需等候觀其動靜,看它是否上鈎?此時只需邁腿開路,該去哪裡幹活即可。父親頭天傍晚下三副鱉卡,翌日傍晚從單位回家時收。最好的時候,每個鱉卡上都有收穫,空載而歸的機會不多。不知為啥,能釣到土鱉的人很少,但父親總能每年7—9月份的幾個周日,帶給我們一頓鮮美的鱉湯。偶爾釣到小鱉,父親會放生。

我們有土鱉吃的時候,只因其還沒成為城裡人桌上的貴客。土鱉值錢的日子好像在80年代末,不知城裡人怎麼看上了這些呆頭呆腦的傢伙。我一遠房表叔(母親二姑的女婿)是舒城人,暑假快結束時,突然帶了個朋友來我家,說是兩人做點小生意。吃過晚飯,天都黑了。他們兩人帶着一個手電筒和幾個蛇皮袋出門,藉口到附近池塘轉轉。我不知他們幹啥,外祖父一直擔心他們會不會幹歪門邪道的事?他們幾點回來的,只有外祖父知道。

第二天一早,我驚奇地發現廚房地上有好幾隻土鱉在爬行,急忙叫醒妹妹。妹妹跑出臥室,看見此景尖叫起來。外祖母正在鍋灶下添柴火,立即用眼睛制止我們倆的喧譁,小聲地說「別吵吵,我這裡還有一隻呢,趕快逮走!」我們不明白怎麼回事,外祖母指了指牆角的兩個蛇皮袋。只見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有東西在晃動。我們跑過去一看,袋口鬆開了,裡面有二十多隻大小不一的土鱉。外婆又指了指西面的偏屋,那位表叔和朋友住在那裡,頓時我們知曉了事情的真相。不知他們使用何種神具,一夜能捕五十多隻土鱉。

那天早餐吃得有些遲,因為表叔和朋友起得晚。外祖父不招呼客人吃菜,外祖母也不敢多說。那位表叔覺得很尷尬,吃完早飯,就與朋友帶着兩蛇皮袋土鱉走了,沒留下一隻給我們。之後三四年,那位表叔都沒敢上我家門。後來聽母親說,外祖父去看二妹(母親的二姑),還說了她的不是,怎麼讓女婿捉土鱉換錢,更不應該來我村,最後兩人鬧得有點不愉快。

其實即使那位表叔沒來捉土鱉,後面還是不斷地有山外的人,帶着先進的工具,摸黑來山區各村魚塘捉土鱉。豐厚的利潤讓這些人昧着良心,連最小的鱉孫子也不放過。那時魚塘歸村集體,就等於沒歸屬。不到三年,村前屋後的池塘再也不見土鱉的蹤影。

待我到城市上班,看到菜市場有人賣鱉,一問價格,高得離譜,不是尋常百姓能消費得起的。雖然那些鱉,一看就知道是養殖的。百度搜索,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有清熱養陰,平肝熄風,軟堅散結之效果。可我從未想過買回一隻烹飪,享受曾經的人間美味。

何處再尋土鱉?猛然間,我覺得自己深陷光鮮的城市人群中,怎麼看,就像只「土鱉」? [1]

作者簡介

黃英,安徽桐城人, 定居蕪湖,大學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