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何如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何如璋

何如璋(1838年—1891年)字子峨,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今梅州市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人,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中日两国正式邦交的开创者,为第一任驻日公使。以何如璋为首的使团此后驻日四年有余,他们悉心查访日本的民情政俗,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维新,力倡容纳西方科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改变封建专制,渴求强国之道。他们笃邦交,争国权,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所绘写的多彩篇章,直至百年后的今天仍被世人称道,1888年秋,何如璋戍期届满,释回故里。随后,何如璋应两广总督张之洞延聘,出任潮州韩山书院山长,为近代潮汕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1月,何如璋故居被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何如璋,潮州府先贤,客家先贤,与丘逢甲、黄遵宪、丁日昌并称为“岭东四先生”。聪明好学,少年时因家境不好,辍学放牛,一边牧牛,一边读书。后随姑父大埔县名宿陈芙初学,学业得以大进。咸丰十一年(1861)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任五品衔知县。3年后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年(1876)出使日本,是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驻日期间,他为国家争公理,抗强权,按条约在日本增设了横滨、神户、长崎三处领事馆,完成了艰巨的外交使命,不负国人期望,被誉为“不辱使命的何如璋”。何如璋在出使日本期间,撰写《使东述略》,主张效仿明治维新谋求强国之道,并启发、支持、鼓励助手黄遵宪潜心分析研究日本国情。光绪八年六月,任满回国后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九年九月,任詹事府少詹事,后受命任福建船政大臣,主管马尾造船厂,兼办前后学堂。在马尾造船厂期间,法国军舰入侵马江,如璋迭奏清廷,建议“集中兵力”、“先发制人”,无奈朝廷一味求和,致遭法舰突然袭击,清军战败,马江船厂被毁坏。慈禧与清廷统治者,为掩盖其不抵抗政策而遭到惨败的责任,拟问罪于会办张佩纶和船政大臣何如璋,曾派左宗棠以钦差身份“饬查马江失事一案被参偾事各员”。左宗棠经过认真调查之后,给清廷的奏折云:何如璋无统兵守土之责,“既经革职,可否邀恩免议?”清廷统治者却置之不顾,结果还是把何如璋与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一起,贬戍张家口军台,达3年之久。 在戍期间,何如璋写成了《管子析疑》三十六卷。从军台放还后,粤督李瀚章请他主持韩山讲席。在韩山,他赏识谢锡勋、陈宗廙、李香谿等文艺上后来皆有名于时的人物。光绪十七年(1891)8月他因谪戍期间不服水土所得的脚气病复发,卒于韩山书院,享年54岁。他的生前好友光绪年间的御史邓承修给他送了一对挽联:“扼马江四旬,不沦尺地,功罪难明,殁后自应凭众论;忆燕京一别,遂成终古,知交殆尽,思君何处吊幽魂。”

评价

日本于明治维新之后,便竭力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企图并吞琉球,不过这时的日本国力尚弱,不敢公开挑畔,何如璋深刻地分析了情况,决定向日本据理力争。光绪四年(1878),他多次上书李鸿章:“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听之,何以为国?拒之,是争一琉球,边衅究不能免……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而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可是,卖国求安的李鸿章却指责他:“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以武力相争,争小国区区之贡,非惟无暇,且亦无谓。”并斥他“出好兴戎,可以殷鉴”。清总署沈桂芬也嘱密友以私书相劝:“富贵可坐致,慎勿多事。”但有强烈爱国意识、品性刚直的何如璋,却不听李鸿章意见,依旧据理力争,以致不容于李鸿章,被调回国。从此,琉球便被日本所据,改为冲绳县。何如璋得以出使日本,是赖李鸿章保荐之力,但在对待琉球的问题上,何如璋却不因恩师之故而逢迎迁就,何如璋之为人处事,于此可见一斑了。[1]

参考文献

  1. 何如璋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