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如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如璋

何如璋(1838年—1891年)字子峨,廣東潮州府大埔縣(今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雙坑村人,我國早期傑出的外交家,中日兩國正式邦交的開創者,為第一任駐日公使。以何如璋為首的使團此後駐日四年有餘,他們悉心查訪日本的民情政俗,深入考察日本明治維新,力倡容納西方科學思想以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和改變封建專制,渴求強國之道。他們篤邦交,爭國權,為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誼所繪寫的多彩篇章,直至百年後的今天仍被世人稱道,1888年秋,何如璋戍期屆滿,釋回故里。隨後,何如璋應兩廣總督張之洞延聘,出任潮州韓山書院山長,為近代潮汕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2014年1月,何如璋故居被列為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何如璋,潮州府先賢,客家先賢,與丘逢甲、黃遵憲、丁日昌並稱為「嶺東四先生」。聰明好學,少年時因家境不好,輟學放牛,一邊牧牛,一邊讀書。後隨姑父大埔縣名宿陳芙初學,學業得以大進。咸豐十一年(1861)中舉人,同治四年(1865)任五品銜知縣。3年後中進士。選入翰林院庶吉士,後授職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年(1876)出使日本,是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駐日期間,他為國家爭公理,抗強權,按條約在日本增設了橫濱、神戶、長崎三處領事館,完成了艱巨的外交使命,不負國人期望,被譽為「不辱使命的何如璋」。何如璋在出使日本期間,撰寫《使東述略》,主張效仿明治維新謀求強國之道,並啟發、支持、鼓勵助手黃遵憲潛心分析研究日本國情。光緒八年六月,任滿回國後任侍講學士、侍讀學士。九年九月,任詹事府少詹事,後受命任福建船政大臣,主管馬尾造船廠,兼辦前後學堂。在馬尾造船廠期間,法國軍艦入侵馬江,如璋迭奏清廷,建議「集中兵力」、「先發制人」,無奈朝廷一味求和,致遭法艦突然襲擊,清軍戰敗,馬江船廠被毀壞。慈禧與清廷統治者,為掩蓋其不抵抗政策而遭到慘敗的責任,擬問罪於會辦張佩綸和船政大臣何如璋,曾派左宗棠以欽差身份「飭查馬江失事一案被參僨事各員」。左宗棠經過認真調查之後,給清廷的奏摺云:何如璋無統兵守土之責,「既經革職,可否邀恩免議?」清廷統治者卻置之不顧,結果還是把何如璋與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張佩綸一起,貶戍張家口軍台,達3年之久。 在戍期間,何如璋寫成了《管子析疑》三十六卷。從軍台放還後,粵督李瀚章請他主持韓山講席。在韓山,他賞識謝錫勛、陳宗廙、李香谿等文藝上後來皆有名於時的人物。光緒十七年(1891)8月他因謫戍期間不服水土所得的腳氣病復發,卒於韓山書院,享年54歲。他的生前好友光緒年間的御史鄧承修給他送了一對輓聯:「扼馬江四旬,不淪尺地,功罪難明,歿後自應憑眾論;憶燕京一別,遂成終古,知交殆盡,思君何處吊幽魂。」

評價

日本於明治維新之後,便竭力阻止琉球向中國進貢,企圖併吞琉球,不過這時的日本國力尚弱,不敢公開挑畔,何如璋深刻地分析了情況,決定向日本據理力爭。光緒四年(1878),他多次上書李鴻章:「阻貢不已,必滅琉球,琉球既滅,行及朝鮮……,聽之,何以為國?拒之,是爭一琉球,邊釁究不能免……他時日本一強,資以船炮,擾我邊陲,台澎之間,將求一夕之安而不可得。是為台灣計,今日之患猶紓,今日棄之,患更深也。」可是,賣國求安的李鴻章卻指責他:「琉球朝貢,本無大利,若以武力相爭,爭小國區區之貢,非惟無暇,且亦無謂。」並斥他「出好興戎,可以殷鑑」。清總署沈桂芬也囑密友以私書相勸:「富貴可坐致,慎勿多事。」但有強烈愛國意識、品性剛直的何如璋,卻不聽李鴻章意見,依舊據理力爭,以致不容於李鴻章,被調回國。從此,琉球便被日本所據,改為沖繩縣。何如璋得以出使日本,是賴李鴻章保薦之力,但在對待琉球的問題上,何如璋卻不因恩師之故而逢迎遷就,何如璋之為人處事,於此可見一斑了。[1]

參考文獻

  1. 何如璋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