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佘山圣母大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佘山圣母大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松江西佘山山顶,是全国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佘山又名西霞山,海拔100米。该堂于民国14年奠基,民国24年落成,建筑风格独特。工程设计师兼建筑师为葡萄牙籍耶稣会士叶肇昌神父。堂西向,东西长56米,南北宽25米,脊高17米,钟塔高38米,顶部园穹上立一铜铸圣母抱小耶稣像,高4.8米,重约1.8吨,远望呈十字架形。内部结构均采用金山石,外面砌以红砖,顶上两层堂脊铺绿色琉璃瓦,四周用彩色玻璃窗。

同治二年,江南教区耶稣会会长鄂尔璧,在山腰建造传教士疗养所。同治六年,松江总铎杜若兰(法籍传教士)在山顶建一六角亭,内供“进教之佑圣母像”,次年由江南教区主教郎怀仁祝圣,奉为佘山主保,教徒朝圣时念诵的“佘山圣母,进教之佑”经文,即由此而来。

清同治九年五月(1870年6月),“天津教案”发生。耶稣会会长谷振声为此到佘山圣母像前许愿,若“教难”平息,将在山顶建一教堂。后北方教案未波及上海,“佘山圣母保佑江南教区”之说就在教徒中传开,为此纷纷捐款筹建大堂。同治十年春拆去六角亭,改建教堂。此堂呈正十字形,向南,中西结合建筑风格,名为圣母进教之佑堂,可容800人。同治十二年四月(1872年5月),由郎主教主持“公拜圣母”,参加教徒约二万人,从此,佘山成为天主教的朝圣地。光绪十九年建中山教堂,可容500人。后陆续建圣母亭、圣心亭、若瑟亭(合称“三圣亭”)、山园祈祷像和14处苦路像等。由于山顶堂无法容纳众多朝圣者(主要是渔民教徒),乃于民国9年拆除大堂,在原址重建新堂(圣母大堂),民国24年落成。

民国31年,罗马教皇庇护十二“敕封”佘山圣母大殿为乙级“圣殿”。民国36年5月,惠济良主教曾邀请黎培里和于斌共同主持了教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的加冕典礼。

1949年后,该堂的宗教活动和5月间的朝圣活动,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圣母大堂、中山教堂的所有宗教设施受到毁坏,大堂被佘山天文台使用。1981年3月,为落实宗教政策,首先修复中山教堂,于当年5月恢复朝圣。后继续修复三圣亭、经折路、14处苦路像等,山顶大堂也于1984年修复一新。自80年代以来,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朝圣教徒人数在三万以上。港、澳、台同胞及世界各国的天主教人士也来佘山朝圣或参观访问,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二世、菲律宾枢机主教海梅·辛、香港枢机主教胡振中、澳门主教林家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印度德肋撒修女等曾到该堂瞻仰。

佘山是上海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前往游览者众多。1986年,天主教上海教区为此决定,山顶大堂在不举行宗教活动时供旅游者参观。

1989年9月25日,佘山圣母大堂由市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

天主教

天主教”一词的西文源自希腊文,意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1]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耶稣生母玛利亚为“圣母”。“信经”[2]是天主教权威性的信仰纲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时必读的经文。其中《使徒信经》是最古老的信经之一,共十二条,有“十二端信道”之说,囊括了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创造人类。2.相信天主圣子(耶稣基督)。耶稣降生为人、救赎人类,受难(被处死)、复活、升天,末日审判时将再次降临。3.相信天主圣神(即圣灵)、圣教会、肉身复活等。

参考文献

  1. 天主教的简介以及天主教在青海省的传播,青海新闻网,2006-08-20
  2. 信经,新浪博客,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