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佘山聖母大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佘山聖母大堂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松江西佘山山頂,是全國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佘山又名西霞山,海拔100米。該堂於民國14年奠基,民國24年落成,建築風格獨特。工程設計師兼建築師為葡萄牙籍耶穌會士葉肇昌神父。堂西向,東西長56米,南北寬25米,脊高17米,鐘塔高38米,頂部園穹上立一銅鑄聖母抱小耶穌像,高4.8米,重約1.8噸,遠望呈十字架形。內部結構均採用金山石,外面砌以紅磚,頂上兩層堂脊鋪綠色琉璃瓦,四周用彩色玻璃窗。

同治二年,江南教區耶穌會會長鄂爾璧,在山腰建造傳教士療養所。同治六年,松江總鐸杜若蘭(法籍傳教士)在山頂建一六角亭,內供「進教之佑聖母像」,次年由江南教區主教郎懷仁祝聖,奉為佘山主保,教徒朝聖時念誦的「佘山聖母,進教之佑」經文,即由此而來。

清同治九年五月(1870年6月),「天津教案」發生。耶穌會會長谷振聲為此到佘山聖母像前許願,若「教難」平息,將在山頂建一教堂。後北方教案未波及上海,「佘山聖母保佑江南教區」之說就在教徒中傳開,為此紛紛捐款籌建大堂。同治十年春拆去六角亭,改建教堂。此堂呈正十字形,向南,中西結合建築風格,名為聖母進教之佑堂,可容800人。同治十二年四月(1872年5月),由郎主教主持「公拜聖母」,參加教徒約二萬人,從此,佘山成為天主教的朝聖地。光緒十九年建中山教堂,可容500人。後陸續建聖母亭、聖心亭、若瑟亭(合稱「三聖亭」)、山園祈禱像和14處苦路像等。由于山頂堂無法容納眾多朝聖者(主要是漁民教徒),乃於民國9年拆除大堂,在原址重建新堂(聖母大堂),民國24年落成。

民國31年,羅馬教皇庇護十二「敕封」佘山聖母大殿為乙級「聖殿」。民國36年5月,惠濟良主教曾邀請黎培里和于斌共同主持了教堂內「聖母抱小耶穌像」的加冕典禮。

1949年後,該堂的宗教活動和5月間的朝聖活動,逐漸減少。「文化大革命」期間,宗教活動被迫停止,聖母大堂、中山教堂的所有宗教設施受到毀壞,大堂被佘山天文台使用。1981年3月,為落實宗教政策,首先修復中山教堂,於當年5月恢復朝聖。後繼續修復三聖亭、經折路、14處苦路像等,山頂大堂也於1984年修復一新。自80年代以來,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朝聖教徒人數在三萬以上。港、澳、台同胞及世界各國的天主教人士也來佘山朝聖或參觀訪問,比利時國王博杜安二世、菲律賓樞機主教海梅·辛、香港樞機主教胡振中、澳門主教林家駿、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印度德肋撒修女等曾到該堂瞻仰。

佘山是上海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前往遊覽者眾多。1986年,天主教上海教區為此決定,山頂大堂在不舉行宗教活動時供旅遊者參觀。

1989年9月25日,佘山聖母大堂由市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優秀近代建築。

天主教

天主教」一詞的西文源自希臘文,意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詞,為明末天主教傳教士進入中國[1]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取意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與中國所信奉的神靈相區別,故稱其教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尊耶穌生母瑪利亞為「聖母」。「信經」[2]是天主教權威性的信仰綱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時必讀的經文。其中《使徒信經》是最古老的信經之一,共十二條,有「十二端信道」之說,囊括了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創造人類。2.相信天主聖子(耶穌基督)。耶穌降生為人、救贖人類,受難(被處死)、復活、升天,末日審判時將再次降臨。3.相信天主聖神(即聖靈)、聖教會、肉身復活等。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的簡介以及天主教在青海省的傳播,青海新聞網,2006-08-20
  2. 信經,新浪博客,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