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佛山彩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佛山彩灯在民间俗称灯色,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传统手工艺品。它具有广东省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是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包括大型彩灯和头牌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灯笼四大门类,彩灯的扎制,全过程都是艺人手工操作。佛山彩灯为中国民间彩灯的代表,是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也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彩灯简介

佛山彩灯,在广东佛山民间称为灯色,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彩灯的代表。佛山彩灯具有中国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扎制工艺水平在国内领先,以品种丰富、款式新颖、装饰独特、工艺精致、富丽堂皇而深受群众喜爱。

追溯历史

明代的佛山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人民生活安定,流传于中原的元宵灯会、中秋赏灯等民俗风尚也在佛山兴起,彩扎工艺应运而生。彩灯成为民间秋色盛会、元宵灯节中秋节等民间节日习俗必不可少的项目。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代佛山出秋色习俗就已经有“纸马火龙”、“柚灯纱笼、沿途交映”的情景。

民俗的兴盛带旺了佛山的彩扎行业,从明代至民国时期,佛山彩扎行业十分兴旺。清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扎作行,本乡扎作极有名,人物故事尤精,外乡多来购之,又有不倒翁为行酒令之具,外省销流极广。”20世纪30年代,佛山扎作行业仍有邓忠记、升泰、罗泽记、潘沃潘焯等十余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佛山灯色扎作店大部分倒闭,艺人四散逃荒。新中国成立后,佛山市政府十分重视民间工艺,于1956年建立了民间秋色工艺社,吴球、邓辉等灯色艺人先后入社,彩灯工艺重获新生。

佛山彩灯是民间艺术与民间习俗相结合的艺术品。在佛山传统习俗中,凡年前添丁得子者,于年宵灯节时在家中厅堂以及本族祠堂挂灯(佛山俗音“灯”与“丁”谐音),俗称报丁,视为入族。家有男丁者,每年灯节都要更换新灯,即香灯延续之意。为此,人们都十分重视年宵灯节的挂灯习俗,流传数百年而不衰。[1]

艺术特色

佛山彩灯以工艺精细著称,艺术表现既细腻又夸张。民间艺术社制作的龙船灯,高三层,雕梁画栋,龙船内还有整套的彩扎人物以及台椅陈设,十分精致美观,可称得上是工精艺绝,极富艺术性和欣赏性。

此外,佛山彩灯还具有构思独特、题材广泛、装饰材料多样、造型千姿百态、工艺精细等特点。在装饰上,佛山彩灯选用当地民间剪纸做装饰,纹样丰富、色彩艳丽、精巧美观,使佛山彩灯更具装饰美,更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造型上,佛山彩灯千姿百态、巧妙独特,无论彩灯、彩龙,都善于变化,不断创新。2005年入选“中国灯彩”邮票设计的佛山彩蝶灯,是一盏典型的佛山传统彩灯,但作者陈棣祯却打破了六角宫灯惯用的灯形和扎作手法,使灯与彩蝶配合得生动巧妙,令人赞叹叫绝。

在佛山,灯笼行业被称为“通明行”,这源于它的行业联语:“巧制玲珑凭竹织,通明光亮现花纹。”佛山彩灯品类丰富,最具特色的主要有六大类:大型彩灯与头牌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年宵彩灯、中秋彩灯、灯笼,分别归属扎作、灯笼两大行业。另外,还有佛山独有的秋色特艺灯,是随着佛山出秋色习俗而兴起的民间自娱自乐的手工艺品。

制作工艺

佛山彩灯制作分设计、扎廊、扪衬、装配四大工序。

设计:根据特定环境和需要,由工艺师设计彩灯的平面图,佛山彩灯的形状变化、色彩和装配千姿百态,没有固定样式,全凭工艺师的创造,既要保持传统风格,又要美观新颖,力求达到完美的效果。然后交由车间技术员按平面图要求设计出立体施工图,包括彩灯的整体和局部大小规格尺寸、用料要求、色彩、装配的纹样、数量、大小等。

扎廊:选用干柔韧性好的竹篾或铁线按形状规格扎成立体灯形,所用竹篾的粗细、间距的疏密根据不同物体和形状而定,一般间距约10至15公分,工艺讲究细致,每个交接口用纱纸条缠紧,灯廊要求造型准确、对称平衡、牢固美观。扎廊工序是彩灯成型成败的关键所在。

扪衬:扪灯的材料包括各种色彩的布料、丝绸尼龙色纸玻璃纸等,扪面前必须先将面料扫水,布料缩水后再用胶水作粘料扪上灯面,使灯面保持平滑美观。室外的大型组灯扪面,需使用防水防晒的新材料“色丁” ,以保持长时间户外展览最理想的艺术效果。

佛山彩灯主要用佛山独有的铜凿衬色剪纸作图案纹样装饰,使用的纹样以民间喜爱、寓意吉祥的龙凤、金钱、寿字、万字、牡丹花卉、瓜果、以及各种几何图案等等,装饰纹样丰富、色彩艳丽、金碧辉煌,富有岭南文化艺术风格和典型的佛山地方特色。大型组灯的扪衬工序最为讲究,如头牌灯,灯高数米,分上、中、下三层,底座以莲花造型;中层是主灯以四柱分隔为内外两层,中景灯屏是山水、人物、书法诗句,外层装龙凤麒麟人物花卉灯;上层为亭台楼阁式或牌楼式,四周檐角吊挂各种造型的小彩灯作装饰。整个头牌灯大灯中有小灯,工艺十分精细。

装配:佛山彩灯除元宵灯、中秋灯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外展览的彩灯多以大型组灯为主,如2005年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的大型龙凤彩灯;2007年春节送台湾展览的大型彩灯,灯高20多米,分上中下多层组合、男女人物共16个、各款彩灯共180个组合装饰。运输和现埸安装工程浩大,安全系数要求高,必须认真过细地实施。

技艺传承

佛山彩灯扎制技艺是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在数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兴起、鼎盛、衰落、新生、挫折与复兴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佛山彩灯扎制工艺以家族传承为主,父传子、夫妻互传、师传徒为其主要传承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彩灯扎制艺人仅有吴球、邓辉两位师傅。1956年,佛山民间艺术社成立,吸收了一批年轻学徒,陈棣祯、杨玉榕、梁达光、杨小燕等一批新人迅速成长,现民间艺术研究社灯色车间有近百人从事彩灯扎作工艺,佛山彩灯传统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2008年5月,佛山彩灯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时至今日,佛山彩灯扎制技艺经过数十年的传承与发展,虽效果良好,但仍面临重重困难,工艺大师吴球、邓辉两位师傅已辞世,第三、第四代的传人也已在五六十岁以上,技艺传承的重任落在了年轻一辈的身上。[2]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有限公司获得“佛山彩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