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酒(田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侃酒》是中国当代作家田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侃酒
序: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你问一个喜欢喝酒的人为什么喝酒时,他总能找出理由;但你问他为什么喜欢,却很难得到答案。
跟许多抽象的问题一样,对于喜欢喝酒的人来说,酒难有具体的味道,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从中品出人生百味来。而所谓的酒瘾,多半都与故事有关。
也许很多喜欢喝酒的人跟我一样,在初尝之前便已在臆想里有过体验。我的这种臆想源自武侠情结,始于童年。 看大侠饮酒如同看胖子吃饭一样,感觉永远都是香的。记忆中从“三碗不过岗”里武松那一场贪杯开始,每遇类似情节,我仿佛也身临其境,条件反射的感到垂延欲滴,常从缸里舀一碗水备在身前,同剧中人一起畅饮。所以,在我最初的认知里,酒便是水,水便是酒。 要说臆想里它们有什么区别的话,大概就那一句“酒越饮越寒,水越喝越冷。”因此,我也喝开水。
因为酒,我的武侠情结也愈来愈重,几乎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见到电视里某位高手仗剑自山崖款款而落,开始一场激斗时;我便会即刻寻来苍蝇拍,爬到沙发靠背顶端再一跃而下,自言自语胡乱挥舞一番后,再将苍蝇拍以刀剑入鞘的姿势收起,走到茶几前将碗里的水一饮而尽,大叹一声:“好酒!”
有的镜头是两人相对而站,交谈过后其中一人会拱手说一句“再下先行告辞。”然后脑袋猛地向斜上方一抬,颠一下上身就消失了。我时常在我二姐面前做类似的动作,冷酷表情先看着她,接着原地扭头跳一下,嘴里还不忘带上一句“姑娘,我先走一步。”我二姐这时就喊,“妈,我弟又犯病了。” 我妈显然早已习惯:你别管他,那就是个超子。”(“超子”——方言傻瓜的意思。)
这种超子状态一直延续到初中才渐渐有所收敛,否则,每天上下学跟神行太保一样奔跑,遇到灌木丛或是路面积水处再一跃而起,模仿草上飞的动作凌空踩上几步的画面定会使我的节操全无。不过即便如此,后遗症现在还是有的,“有酒的地方就有江湖”成了我无法言语的情怀。
小时候家风很严,大概是怕我耳濡目染,直到上初中以后,父亲才慢慢露出嗜酒的习惯,我对酒的认知也因此脱离了臆想。 每次见父亲与其老友在饭桌上推杯换盏时,我就吃不进去饭。虽然啤酒的颜色与我臆想里的“上好女儿红”大有不同,但脑袋还是不自觉的会随着酒杯的碰撞而来回摇晃。有一次趁着父亲去洗手间的空当,某位叔叔偷偷让我尝了一口,结果还没溜到嗓子眼儿就被吐了出来。初体验是说不上来的苦涩。
调皮的人向来喜欢克服困难,而初中同学里,想体会这苦尽甘来滋味的显然不只我一个。于是,我最初的一批酒友便诞生了。 但喝酒在当时毕竟属不良嗜好,且作为一个初中生,零花钱也被父母管控得很严。所以在上学期间,也就是偶尔赶在炎天暑月时大家凑些钢镚子,换几瓶来降降温;待那豆芽色的凉意穿嗓而过时,感受一下惬意。最奢侈的时候便是假期了,手头比较富足,父母管的也相对宽松;闲来时约三两个好友在麻辣烫馆里要上一大盆盆烩,聊天扯闲吹牛,摇骰子也是吹牛,一坐就是一天。
其实,那时候聚一起喝酒就是单纯为了能聚到一起,对酒本身并没有什么依恋。它不过是充当了连结友谊、催发乐趣的介质;筛选朋友的标准。遇到醉酒的时候,乏量直接睡去,迷糊的也无非是谈谈对某个女生的好感、对某位老师的偏见;到公用电话亭报个假案;跑同学家楼道,将其自行车挪到另一栋楼里,但失格的信口胡吣确实少有。所以,我向来认为,一个人醉酒后的作为是与其烦恼成正比的。你给一个三岁的小孩儿灌口酒,他能做出什么缺德事呢?
高中以后的人身自由度高了,初中的一批酒友却各奔东西,成了只能周末面见的笔友。学业之外,我的武侠情结开始升华,埋头到了书海当中。“会须一饮三百杯”让我意识到:喝酒定要有量的体现,能搞定多少“老西夏”才能有量的体现呢?为此,寝室的前辈传授了一招秘技给我,以便我与“笔友”周末相见时能技惊四座。
其实,他的方法无非就是喝白酒,说白酒一瓶半,啤酒随便灌。于是我每天开始用哪种绿扁小瓶装的“红星二锅头”跟着他练,可那味道跟我臆想中的“上好女儿红”差距实在太大。我也搞不懂他口中的“香”在哪里,用臭豆腐现象解释显然毫不合理。最后还是用了自己的招数:扣嗓子吐。吐了继续喝。但这招最终没能技惊四座,因为大伙儿都这么干,主要是看谁演技高,让人看不出你吐过才是真正的技惊四座。而这种伎俩在我印象中一直延续到了青春的尾声。
刚认识初恋的时候,她很讨厌酒,但喜欢看我喝,说什么喉结吞咽时的动作很有仪式感。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毛病,但她脑袋随着我酒杯的弧度来回晃动时,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次关于酒的初体验。于是我扮演了某位叔叔的角色,给她倒了一杯,她的表情瞬时绽放的像朵小红花一样,拿起来一大口就给咕噜了,明明很呛嗓子,完了还要拍下桌子大叹一声:好酒!我想,能遇到一起的人在意识里总是有契合点的,这丫头也有武侠情结。
美酒也要品者高。真正喜欢喝酒的人都喜欢挑,喜欢独饮的大概只挑酒;喜欢共饮的先挑跟什么人喝,再挑喝什么酒。
心事多了,量自然就上去了。我忘记是哪位朋友给我讲的这句话,总觉得有点儿一语双关的意思。我想他大概是想说喝酒的次数吧,因为次数也是量。对于喝酒的人来说,“借酒消愁”和“把酒言欢”哪个出发点更多应该不好统计,但确实跟心事有关。
作者简介
田野,一个客居西江畔的江西九江瑞昌深山粗人,工作之余喜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