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修河,古称建昌江,又名修水、修江,简称修,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1],以其水行修远而得名。修河源头传统被认为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修水县的幕阜山脉黄龙山东燕龙湫池顶(一说是源于铜鼓县高桥乡叶家山),现代考察认为在铜鼓县境内的修潦尖东南侧。
修河是江西省九江市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地[2]。 修河河系发达,各支流发育于九岭山脉与幕阜山脉之问,较大的潦河、武宁水、北潦河等,修河尾闾有大湖池、蚌湖等湖泊。截至2015年,流域内建成柘林、东津、大塅等3座大型水库,建有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599座。流域内有云居山一柘林湖国家级风景区、天柱峰、九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南崖一清水岩省级风景区等景点。
目录
修河源头
关于修河源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水经注》:“修水出艾县西,东北经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之年更从今名……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北入于江。” 历史上普遍认为修河源于幕阜山下、湘鄂赣交界处的黄龙山。《职方乘》(宋)载:“修水源出黄龙山, 纳众水东北流六百六十里,入鄱阳湖。”
《江西通志》(清)亦谓黄龙山为修水之源。《义宁州志》(清)第三卷《山川·水源》:“州西北多为仁乡、西乡,有幕阜山。高数千丈。与黄龙山连峙,龙谳深竣。修求出焉。”
《江西省情汇要》曰:修水“源出于湘、邵、赣边境的幕阜山麓”。《江西水利志》(江西 省水利厅·1995)中记载修河潦河为渣津水,源出幕阜山湘鄂赣交界黄龙山北侧寨 下洞。
河流走向
修河自发源地黄龙山东流[3],先后纳东津、铜鼓、缭河,并陆续有小支流注入,最后于永修县吴城镇注入鄱阳湖。流域涉及九江市的修水、武宁、永修、瑞昌;宜春市的铜鼓、奉新、靖安、宜丰、高安;南昌市的安义、新建、湾里等12县(市、区)。流域总面积14797平方千米,全长419千米。从源头到吴城主河长389下米。
干流主河道自西向东穿行于九岭山脉与幕阜山脉之间,四周山地的支流从南北、北南两向,呈芭蕉叶状汇入干流,群峰夹岸,水流湍急;直至修水县抱子石水库后,水面逐渐拓宽,于太阳升镇港口与武宁县船滩镇河潭村交界处入武宁。然后流经清江,于澧溪镇境内汇入柘林水库库区,至杨洲乡界牌村入永修县。在涂埠镇东岸嘴处分主流与支流杨柳津河,主流分别于永修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处纳潦河、于涂埠镇王家街口纳王家河之后,东北向直奔鄱阳湖,于吴城镇望湖亭注入鄱阳湖。
形成演变
在距今7亿年的元古代,修河流域地区为海水淹没。之后,经历了距今1.8亿年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距今1.4亿年侏罗纪的燕山运动和距今3000万一4000万年始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直至距今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等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现在干流自西向东穿行于九岭山和幕阜山之间,各支流发育于两大山系之中[4]。新生界第四系时期,喜马拉雅运动的多次作用,使修河流域进一步隆起,以切蚀作用为主的修河水系逐步形成。
广大山地和丘陵地区普遍接受侵蚀和剥蚀,山麓、河谷及低洼处则进行着第四系含金松散物的堆积。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内外合力多方面作用,形成了修河流域的今日地貌。
柘林水库、东津水库、抱子石水库等各类水库的建成局部地改变了修河流域的地貌格局,但总的地形西高东低,修河、潦河两大区块沿山峰向河谷倾斜明晰。
基本因素
气候特点
修河流域气候称佳,天宝物华[5]。
修河流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平均气温17.0°C,无霜期260~280 天,年平均降雨量1629.8毫米,适于植物生长。
地质地貌
修河流域经九岭运动和晋宁运动褶皱上隆为陆地,属于扬子地台,又经九岭花岗岩体入侵后,成为扬子地台基底,此基底上的褶皱构造均为复杂的复式基底褶皱。在基底上沉积的地层受到后期造山运动的影响,褶皱上隆为陆地,形成“盖层”褶皱。
修河流域北部有幕阜一九宫山,位于省境边缘,是省际界山;南部有九岭山,为县际界山和分水岭。两大山脉均呈近东西走向,多为500~1000米以上中低山,构成南北屏障。中部则是连续展布的东西向丘陵、河谷平原地貌。地形总体趋势由西部向中东部渐低,即由中低山地形逐渐过渡到丘陵、低丘岗埠、河湖平原地形。整个地貌形成以修河为轴心,向南、北两岸延伸的平原、丘陵、山地阶梯式格局。
地形土壤
修河流域山川秀美,地形复杂。山地占15%,丘陵占48%,台地平原占37%,它们相互交错而又浑然一体。自抱子石以上为上游山区,河道平均坡降为 1.05‰,群峰夹岸,水流湍急,河面宽50~100米;抱子石至柘林为中游丘陵区,三都、武宁两大盆地位于此段,河道平均坡降为0.42‰,水面逐渐拓宽,由150米扩至300~400米;柘林以下为下游,河道渐入冲积平原,水势平缓,坦坦荡荡,平均坡降仅为0.12‰。修河自高山直泻而下,落差大且水量丰,总落差676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水量123亿立方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力资源蕴藏量25.4万千瓦。流域植被良好,无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仅153万吨。
耕地面积98568.62公顷,其中水田70238.75公顷,旱地28329.87公顷。红壤是该流域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土壤资源。
人口民族
流域内人口为235万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水利工程
在新中国成立前
漫长的岁月里,修河流域经济萧条,水利不兴,至1948年底全流域仅有小型水利工程100多座,灌溉面积10万余亩;少量的圩堤工程也标准很低,水旱灾害频繁,流域内平均每年受旱面积40余万亩,大水年洪灾面积50多万亩,广大人民群众饥寒交迫。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当家做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广大群众,在修河流域书写了历史的新篇章。
50年代初期,修复了原有的水利工程,新建了一批小型工程。以后水利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综合效益日益显著。截至目前,修河流域已建成柘林、东津、大塅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以及小型水库610余座,塘坝1.6万余座,引水工程1.2万余座,提水工程近千座,万亩以上圩堤150余公里。
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积165万余亩,旱涝保收面积140余万亩,分别占总耕地的68%和58%。
同时,水力资源得到相当程度的开发:由国家投资在干流上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柘林水库,其电站装机 18万千瓦;在支流东津水上建成装机6万千瓦的东津电站,潦河上建成了装机1.8万千瓦的罗湾水电站,1.2万千瓦的大塅水电站。全流域建成小水电站 630余座,总装机容量5万余千瓦,其中奉新、靖安、修水3县,均已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
柘林水库于1975年末建成,坝长590.7米,最大坝高62米,集雨面积9340平方公里,占整个修河流域面积的63.5%;总库容79.2亿立方米,为全国土坝水库之冠,其中防洪库容3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4.4亿立方米,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发展水产事业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电站设4台4.5万千瓦机组,年平均发电量6.3亿千瓦时。水库发挥调蓄能力,使修河洪水基本得到控制,下游抗洪能力由过去的不到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灌溉最大引用水量37立方米每秒,可为几十万亩农田提供水源,柘林灌区的实际效益已近20万亩。坝上设有链式竹木过坝机,最大年过坝量为木材45万立方米、毛竹160万根;并建有斜面升船机,使上下游180公里的航道得到很大改善,50吨以下船舶可终年通航。库内浩浩平湖,亦为发展养殖、旅游等事业提供了广阔天地。
1998年特大洪水来临时,修河水位超历史记录,长江、鄱阳湖水位超历史记录,沿江滨潮圩堤告急,京九铁路告急,此时柘林水库超负荷运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拦洪和“错峰”作用,最大削减洪峰曾达8500立方米每秒,大大减轻了下游的洪水压力[6]。
特别对保障下游圩堤安全、永修县城安全、京九铁路安全,柘林水库都作出了直接和间接的重大贡献,立下了大功。
旅游开发
修河流域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内有云居山——柘林湖国家级风景区、天柱峰、九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南崖——清水岩省级风景区。位于河口处有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永修县西北隅,方圆2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 143米。山间有一处约7公顷的平原,禅宗千年古刹真如寺就坐落其中,现为国家重点开放寺庙,也是全国3个样板丛林之一。
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武宁县,森林覆盖率达91%,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4.5万立方米。
园内珍稀树种众多,自然景观奇特,有吴王峰、桃花尖、云腾洞、象鼻洞等自然景观。园内留有陶渊明、苏轼、黄庭坚、周敦颐、韩琦等历代文人笔墨古迹。
柘林湖位于永修县西北部,地跨永修、武宁两县,是江西最大的一座人工湖,为省级地质公园。
湖区为典型的向斜构造洼地,总面积308平方千米,蓄水量多达70亿立方米,湖内含有大小不等的997个岛屿。
视频
修河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鄱阳湖五大水系 ,新浪博客,修抚,2015-04-14 13:07:15
- ↑ 五河一湖润江西,江西省水利厅,发布时间:2015-06-13 09:09:49
- ↑ 【通城地名故事】黄龙山的由来,金刺猬,作者:荆楚知音 发布时间:2018-12-22
- ↑ 修水,江西省水利厅发布时间:2016-04-05 17:42:10
- ↑ 家乡有条美丽的河,她的芳名叫修河,天涯社区,2007-04-22 21:12:51
- ↑ 洪峰过境柘林水库发挥关键作用 江西最大水库1998年曾“立功”,2016年07月07日18:57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