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倘甸镇位于寻甸县西北部,距寻甸县城87公里,距云南省会城市昆明121公里。地处东经102°50′至102°59′、北纬25°40′至25°54′间,平均海拔2086米。东连凤仪乡,西靠禄劝县,南接六哨乡,北 临联合乡,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较好。 [1]

全镇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91个村民小组。人口44609人(2017)。全镇国土总面积212.2平方千米,土壤主要为红壤土、棕壤土、黄棕壤土等。

中文名称: 倘甸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下辖地区: 辖12个村民委员会

电话区号: 0871

邮政区码: 655214

面 积: 212.2平方千米

人 口: 44609人(2017)

车牌代码: 云A

目录

概况

倘甸镇位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北部。面积212.2平方千米,人口44609人(2017)。辖马街、鲁噶、碑庄、新华、白章、海子、新平、德著、竹园、虎街、骂秧、计施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马街。

沿革

民国33年(1944)称瑞和乡。1949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三支队司令部,属寻禄县巧边区中共昆明中心县委驻地。1952年为寻甸县第四区,1958年建马街公社,1963年改为马街区,1966年为马街公社,1984年设倘甸区,1988年建倘甸镇。1997年,面积259.3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鲁嘎、碑庄、白章、马街、海子、新华、新平、德著、竹园、虎街、骂秧、计施宽12个行政村。

乡镇概况

境内有高山、中低山和盆地,主要河流有马街河、洗马河等两条;拥有大小水库11座,坝塘13个,年畜水量550万立方米;区域内年平均气温为13℃,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95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40491亩,人均耕地1亩,林地175065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65元。

人文地理

倘甸镇境内很早就有人类居住,镇名倘甸彝语为土司驻地北边的坝子,镇政府驻地马街,海拨2053米,按十二属相每逢午(马)日在此集市贸易而得名。铜矿公路,7204公路经此,镇内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齐全,城镇建设发展迅捷。镇内设有车站1个,影剧院1个,酒店3个,山庄5个,食堂、旅社数十家,属寻甸县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倘甸镇属中山高原地型,受构造侵蚀及河流挖制形成堆积地貌,境内山丘连绵起伏,河流纵横。倘甸坝子(马街盆地)平均海拔2053米,面积36.7平方公里,形状为矩形,延伸方向东北向,通过河流为马街河(属普渡河支流),镇辖区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农耕条件好,适宜人类居住,发展繁衍。

倘甸镇境内2300米以上山峰有10座,最高海拔大黑山主峰2905米,最低海拔虎街1994米,相对高差911米。有小型水库11件,其中小(一)型水库2件,小(二)型水库9件,并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境内地下水径流途径短,水质化学类型比较简单,以重碳酸钙为主,矿化度一般较小,为低矿化度淡水,适宜饮用及作为工业用水。

倘甸属地震高发地带。1985年4月13日13时52分发生6.3级地震。镇内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棕壤、黄棕壤、紫色土、沙壤土土壤。其中,红壤面积最多,占全镇总面积的70%以上,全镇海拔2600米以下地区为红壤基带,除少量山地黄棕壤土和沙壤土外,基本上是红壤土。境内除石灰岩矿外,具有开采价值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均未发现。

倘甸镇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平直环流、西风环流控制,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干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和印度洋东南暖流气候控制,雨量充足。每年5月-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境内有一条冰雹路线由东川入境,经联合-骂秧-计施宽-马街-鲁嘎-先锋进入嵩明境内。 倘甸镇年平均气温14.4℃,无霜期229天,大于15℃,出许持续天数144天,高于20℃天气年平均20天,平均降水量950毫米,全年日照2066.3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443899.6焦耳/平方厘米,一年中以南风,西南风为主,年均风速2.9-3.0米/秒,一年四季基本分明。

倘甸镇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乔木林,灌木林,林内有各种草类、蕨类植物,野生动物,药用动物生存。山里有食用菌,如松茸、鸡枞、木耳、青头菌、干巴菌、谷熟菌、奶浆菌等。

特色产业

倘甸镇,历史悠久,资源缺乏,地理位置优越。 镇内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好。

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小春洋芋、养猪等为主的特色产业,2009年共种植小春洋芋25000亩;养猪30620头、养羊7732只、养牛8499头。规划引导扶持发展小春洋芋、养猪、烤烟等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