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甸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雲南省昆明市轄縣。地處雲南省東北部, 是滇東北之要衝,貴昆鐵路,崑曲、嵩待高速公路從縣內經過,境內鄉鄉通了油路,交通比較便捷。全縣轄1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6個鄉,常住人口45.7萬人(2010年),居住着漢、回、彝、苗等16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1萬人,占21.8%。縣人民政府駐仁德街道。[1]
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尋甸屬梁州,周武王時,梁州合於雍州,尋甸為雍州邊裔。
春秋戰國之際,楚國勢力在今湖南、湖北一帶強大起來,向西發展,與滇池地區的部落發生了聯繫。楚威王(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時,派將軍莊蹻帶兵至滇,以兵威定,屬楚,因道塞不通而未還。遂"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尋甸屬於古滇國的範圍。莊蹻之後,"分侯支黨,傳數百年"。遠道而來的楚兵與古滇國內各部落通婚雜居,世代相襲。
秦統一中國後,開西南夷,鑿五尺道,置官設吏。五尺道從今曲靖延伸到今尋甸的易隆。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秦漢時期,活動於滇東北地區的部落主要有滇、勞浸、靡莫等,都"魋結、耕田、有邑聚"。勞浸、靡莫在滇部落東北,多次侵犯漢朝使者吏卒,與漢王朝抗衡。漢武帝為控制滇王,統治滇中、滇東北地區,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11年)派巴、蜀兵擊滅勞浸、靡莫這兩個與滇"同姓相扶"的聯盟部落,才使滇王服從漢王朝,建立益州郡。尋甸因為勞浸、靡莫分布的集中地帶而被稱作牧靡縣(牧靡即靡莫之轉)。
蜀漢時期,諸葛亮征南,改益州郡為建寧郡。諸葛亮曾在今縣城東南關嶺上設"本徵部"與當地"南蠻"會盟,並立會盟碑,尋甸稱仲札溢源部,為僰刺二個少數民族的分布地區。
魏晉南北朝末時,尋甸屬河州郡。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武帝司馬炎把原來益州的建寧、興古、雲南及交州的永昌這四郡合為寧州,統四十五個縣。尋甸屬建寧郡,為牧麻縣(牧麻即秦漢時的牧靡,靡;音麻)。
南朝大寶二年(公元551年),爨地分為東西二境,東爨境內的民族以"烏蠻"為主,習稱東爨烏蠻,西爨境內民族以"白蠻"居多,習稱西爨白蠻。東西二爨的範圍,據樊綽《雲南志》記載,今曲靖、昆明、馬龍、晉寧、玉溪地區、安寧、祿豐為西爨的腹心地區;今昭通地區、瀘西、尋甸、嵩明、南至建水為東爨之地。尋甸處於東西二爨之間,為"烏蠻""白蠻"的雜居地。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東川、會澤一帶的"烏蠻"首領新丁奪取尋甸,傳至四世孫時,尋甸稱為新丁部。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尋甸稱升麻。
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蒙氏立六詔,尋甸因新丁訛為潯甸部,改升麻為尋甸,尋甸之名始見於史書。南詔興起,勢力逐漸從滇西發展到滇東,對原來的東爨"烏蠻"進行統治。南詔叛唐後,尋甸"烏蠻"勢力發展,自成一部,稱為仁德部(仁地部、新丁部),為南詔三十七蠻部之一。
五代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尋甸部改為仁地部,西部為沙摩部。
南宋立仁德萬戶府。
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稱仁德府,後改潯甸府、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仁德府個改為潯甸軍民府。
明德宣六年(1431)潯甸軍民府改為仁德府,領馬龍、高明二縣,復為美、歸厚二縣。
明成化十二年(1476)仁德改為尋甸府,劃出馬龍、高明二州,裁為美、歸厚二縣為二十馬頭,編戶七里。"改土歸流",設置流官。
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潯甸州,屬曲靖府。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東兵備道,後又改為迤東兵備道兼水利道,道台駐尋甸縣城,管轄13府。民國1912年以此地多水患,故眾議刪去水點,改為尋甸。民國二年(1913)降州為縣,設尋甸縣。
新中國建立後,屬曲靖專區管轄,1956年設尋甸回族自治縣。1958年嵩明、尋甸合併,仍稱尋甸縣。1960年撤銷尋甸回族自治縣,稱尋甸縣;1961年又恢復為嵩明、尋甸兩縣建制。1979年1月成立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1979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仍屬曲靖地區。1998年12月6日,曲靖市管轄的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劃歸昆明市管轄。
行政區劃
2000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轄6個鎮、11個鄉。
2006年,撤銷仁德鎮和城關鄉,設立新的仁德鎮,新設立的仁德鎮管轄原仁德鎮和城關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鎮政府駐原城關鄉政府駐地。
2009年,11月8日撤銷原仁德鎮、塘子鎮、金所鄉,合併為新的仁德鎮,2011年4月29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批覆,同意仁德鎮撤鎮設街道辦事處。
2014年5月,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6個鄉:仁德街道、羊街鎮、倘甸鎮、柯渡鎮、功山鎮、七星鎮、河口鎮、甸沙鄉、金源鄉、先鋒鎮、六哨鄉、雞街鎮、鳳合鎮、聯合鄉。[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位於東經102°41′-103°33′,北緯25°20′-26°01′,在昆明市東北部,橫跨金沙江、南盤江兩流域之間。東臨馬龍縣、霑益縣、會澤縣,有公路穿山越嶺相連;西與富民縣、祿勸縣相依;北與東川、會澤縣接壤,有東川鐵路相通;南接嵩明縣,川原平衍。全縣土地總面積3598平方公里,從東到西縱距80餘公里,由南至北綿延60餘公里。
地形地貌
尋甸縣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向東南傾斜階梯狀。以烏蒙山系的梁王山、小海梁子等山脈為主,山間點綴着低凹谷地或湖盆。全縣山區、高寒山區占總面積的87.5%。北部受金沙江水系的河流強烈切割,河谷深切,山勢陡峻;中部地勢略高,山頂渾圓平坦,東南部低中山丘原之間散布各類大小不等的山間盆地(壩子)。
尋甸縣東有小尖山,小涼山,鳳梧山;西有大黑山,九龍山;南有老黃山;北有石老虎山等。有名的山峰90餘座。位於中部的六哨鄉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阿旺和金源兩地交界處的巨龍梁子,高達3294米,突兀於群巔之上。位於西部的雞街、馬街和東南部七星、河口區,海拔在2500米以下。最低點是金源鄉滄溪鄉小樹棵,海拔僅有1450米。
氣候水文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由於地形高差大,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冬春兩季受平直西風環流控制,大陸季風氣候明顯,乾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東南暖濕氣流控制,海洋季風突出,多雨,涼爽潮濕。5-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明顯的特點有兩個,一是河谷區與高山區氣候差別大,二是四季基本分明。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有大小20餘條河流和一個天然湖泊--清水海。這些河流和湖泊,宛若鑲嵌在綠樹叢中的玉帶和寶石,使江山生色。主要河流有牛欄江、柯渡河、四甲河、功山河、大白河等。最大的河流牛欄江是金沙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源於嵩明縣嘉麗澤,自南而北,貫穿縣境,長約70公里,經塘子、城關、七星、河口四個鄉鎮,流入會澤縣。[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山地面積占總面積70%以上。有大小不等的壩子80多個,點綴在群山與河谷之間。其中仁德壩子較大,面積有85.9平方公里。壩子裡田地相連,村落依山傍水。水田面積在萬畝以上的壩子,5個(仁德、果馬、馬街、雞街、牛街),千畝以上的河谷槽壩有10個(七星、金所、河口、功山、金源、柯渡、先鋒、尹武、可郎、擺宰)。這些壩子和河谷槽區的總面積20餘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0%左右,是水稻包穀的主要產區。其餘均屬山區、半山區和高寒山區。
礦產資源
尋甸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磷、硅三大資源,且儲量大、品位高,開發前景比較廣闊。褐煤資源:褐煤主要分布於先鋒鄉和金所鄉。保有儲量3.33億噸,其中的優質煤2.9億噸,灰份為9.42%--9.81%,接近木炭灰份,屬特低灰份煤,含油率9.2%--10.4%。
磷礦資源:尋甸境內隱含有豐富的磷礦資源,先鋒--擺宰磷礦帶近東西向,長約35公里,寬20公里。由磨腮、先鋒、擺宰三個礦區組成。礦帶礦區P2O5平均品位22.33%--30.15%,礦帶儲量2億噸以上。目前已開發先鋒、擺宰兩個礦區,年採掘量5--8萬噸,平均品位P2O530%,露天開採。
硅藻土礦:主要分布在先鋒鎮富樂閣一帶6平方公里範圍,儲量1.9億噸,SiO2平均含量50%,一級品8500萬噸,二級品9700萬噸,掩層厚度平均大3--5米之內,適宜露天開採。[4]
交通
尋甸是雲南省及昆明市通往四川、貴州兩省的重要通道,縣城距昆明90公里、曲靖87公里、昆明航空港70公里,屬現代新昆明一小時經濟圈範疇。嵩待高速公路、213國道、東川鐵路支線貫通南北,崑曲高速公路、320國道、貴昆鐵路,7204公路、銅礦公路過境。
人口
規模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00年11月1日零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總人口481721人。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常住人口為457068人。全縣常住人口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81721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24653人,減少5.12%。平均每年減少2465人,年平均遞減0.52%。全縣常住人口中,家庭戶128059戶,家庭戶人口為44038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85人減少了0.41人。
2012年末,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人口出生率8.66‰,死亡率4.74‰,自然增長率3.92‰;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54376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535人,農業人口495232人;少數民族人口124552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2.9%;常住人口46.3萬人,城鎮化率為21.6%。
2014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55.1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63萬人,占總人口的13.84%;農業人口47.52萬人,占總人口的86.16%;少數民族人口12.8萬人,占總人口的23.20%。
民族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57338人,占78.1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99730人,占21.82%。其中,回族人口為 48892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10.70%;彝族人口為43752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9.57%;苗族人口為6307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1.3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了22496人,減少5.92%;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了2157人,減少2.12%。
014年末全縣回族6.82萬人,占總人口的12.37%;彝族5.08萬人,占總人口的9.22%;苗族6698人,占總人口的1.21%。常住人口46.7萬人,城鎮化率為24.67%。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0.10‰,死亡率5.47‰,自然增長率4.63‰(不含4個託管鄉鎮)。[5]
經濟
綜合
2012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完成生產總值56.9528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65365萬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85692萬元,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158222萬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8471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29.6:29.9:40.5。調整為29.0:32.6:38.4;人均GDP達12341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比2011年增長15.9%。
第一產業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是首批"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和"崑曲綠色經濟示範帶"縣區之一。
2012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4972萬元,比2011年增長8.9%。其中:農業產值131931萬元,林業產值12084萬元,牧業產值142216萬元,漁業產值5632萬元。實現農林牧漁增加值165365萬元。
第二產業
尋甸是新興的重化工業與能源基地,於2006年被列為雲南省40個工業發展重點縣和雲南省8個特色產業園區之一。
尋甸縣工業擁有16戶中型企業156戶小型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戶,分別為雲南金柯製藥有限公司、雲南國能化工有限公司、雲南先鋒煤業開發有限公司、雲南邦力聖電力器材有限公司、雲南南磷集團雲嶺建材有限公司、雲南南磷集團尋甸磷電有限公司、昆明東山水泥生產有限公司、雲南旭東磷化集團旭東化工有限公司、尋甸天浩稀貴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尋甸供電有限公司、雲南常青樹化工有限公司、尋甸縣騰隆焦化有限公司、尋甸龍蟒磷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雲南昆明奕標水泥有限公司、尋甸浩恆磷礦經貿有限公司、雲南南磷集團電化有限公司、雲南滇木人造板有限公司、雲南正江化工有限公司。
2012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工業完成總產值68.69億元,比2011年增長29.85%。完成工業增加值15.2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56.84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2.7%。
第三產業
2012年,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7697萬元,比2011年增長16.33%。其中:批發、零售業完成143592萬元,比2011年增長了26.3%,住宿、餐飲業完成44105萬元,下降7.4%,其中餐飲業下降了8.38%。按城鄉分:城鎮完成97736萬元,比上年增長20.83%,鄉村完成89961萬元,比上年增長11.79%。[6]
經濟綜述
201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72.6億元,比上年增長 11.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0.08億元,比上年增長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4.97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21.23億元,比上年增長26.1%;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7.55億元,比上年增長4.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8.5:31.8:39.7調整為27.7:34.4:37.9;人均GDP達1.56萬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比上年增長11.2%。非公經濟增加值36.77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6% 。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4.53億元,比上年增長14.04%。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完成5.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限額以下企業完成19.32億元,比上年增長15.1%。
2014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13.04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62億元,比上年增長5.3%。地方財政支出26.57億元,比上年下降0.23%,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3.05億元,比上年增長0.7%。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10.36億元,比上年增長9.45%,其中,儲蓄存款57.7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4%。人民幣貸款餘額62.59億元,比上年增長17.61%。其中,短期貸款餘額39.2億元,比上年增長22.69%;中長期貸款餘額23.34億元,比上年增長9.76%。
全年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89.97億元(含房地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2.7%。其中,工業投資完成31.7億元,比上年下降23.1%。
農業
2014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35.62億元,比上年增長7.7 %。其中,農業總產值為17.18億元,比上年增長7.4%;林業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增長5.1 %;畜牧業總產值為16.2億元,比上年增長7.7%;漁業總產值8441萬元,比上年增長20 %;實現農林牧漁增加值20.08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牧業增加值9.49億元,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7.28%。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45.82萬畝,同比增長0.3 %,其中,糧食播種面積91.96萬畝,同比下降1.2%。糧食總產量24.56萬噸,同比增長0.3%。肉類總產量 9.53萬噸,同比增長 3.4%,其中,豬牛羊肉9.15萬噸,同比增長3.6%。
不含託管4鄉鎮情況:2014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8億元,畜牧業產值13.1億元,漁業產值1.26億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69.69萬畝,糧食總產量19.15萬噸。
林業
2014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1.6%,增長1.33%。完成市級營林造林項目—楊樹種植5143畝38.05萬株,完成任務計劃的102.9%,種植楊樹平均成活率84%,造林合格率83.5%。完成市級退耕還林2.95萬畝,完成任務計劃的 100%,平均成活率85.2%,造林合格率100%。完成補植補造5000畝,完成任務計劃的100%,平均成活率89.9%,造林合格率100%;培育種植經濟林果2萬畝,完成任務計劃的100%,平均成活率85.2%,造林合格率100%。完成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完成人工造林9223畝,完成任務計劃的100%,平均成活率86.9%,造林合格率100%。完成封山育林1.55萬畝,完成任務計劃的100%,核實面積合格率100%;全縣義務植樹123.1 萬株,完成任務計劃的169%,成活率95.5%,造林合格率100%。全縣納入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及天然林管護的林地面積286.14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223.07萬畝。國家、省、市三級公益林面積217.25萬畝已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公益林補償資金共計2681.84萬元。 [7]
特產
尋甸的名優土特產主要有清真牛乾巴、板栗、蜂蜜等,農產品有玉米、稻穀、洋芋、蕎子、大豆、烤煙、油菜、小麥、大麥、蠶豆、芸豆,其中烤煙、芸豆、洋芋等在國內外均占有一定市場。清水海引進北歐先進養鱒模式,培養出紅肉彩虹鱒魚。清海村委會建設1080畝車厘子生產示範基地。
旅遊
尋甸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河口鄉撒米羅溶洞群經比利時洞穴專家和國內專家考察,給予"西南第一洞"的美稱,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遊覽價值;滇東北最大的天然湖泊高原明珠清水海,四面青山、草山環抱,是昆明理想的水源地;塘子鎮有鍾靈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諸葛亮南征遺址關索嶺、會盟碑等遺蹟;河口北大營萬畝草山別具濃郁的澳洲情調,讓許多遊客驚嘆不已;七星的鳳龍灣景區綿延10多公里,有盼歸山、小三峽、大滴水瀑布群等景點,山水環抱,景色迷人;長征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和賀龍率領的紅二方面軍二、六軍團先後經過尋甸,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正實施紅色旅遊開發。
尋甸民族風情濃郁,回族的開齋節,彝族的立秋節、火把節,苗族的花山節等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豐盛的美食、絢麗的服飾和別具一格的歌舞形成一道靚麗人文風景線。
尋甸歷史悠久,西漢置郡,元明設府,清朝建州,民國稱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先後兩次路經,留下光輝的足跡和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1979年成立回族彝族自治縣,1994年和1999年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
尋甸豐富的旅遊資源集山水江湖、林海草原、古寺古廟、革命紀念地與濃郁的民族風情融為一體。尋甸之旅關鍵在於「尋」,尋覓綠色生態之旅包括國家級森林公園鍾靈山登山尋秘,古寺殘壁,塔林赫然;鳳龍灣快艇尋幽,聽瀑布群虎嘯龍吟,看苗族歌舞別具風彩;星河溫泉休閒尋趣,享受泡湯休閒舒暢;萬畝草原北大營縱馬尋情,天蒼蒼,野茫茫,領略回歸自然的神韻,夜宿帳篷,星輝伴眠,松濤奏樂,點燃篝火,舒展胸襟,起舞放歌,天湖島雲上揮杆,還可以品嘗烤全羊席、農家飯。尋覓紅色之旅主要以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先鋒「六甲之戰」紀念塔、雞街紅軍紀念亭、七星大湯姑渡江令發布紀念地為主,重走紅軍長征路,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雲南農業大學舊址「紅色莊園」,溫家寶總理、閻紅顏上將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以懷舊尋根為主題,是紅色之旅難忘的休憩園。此外,六哨的紅土地風光、萬畝自然林、萬畝洋芋花以及彝族風情是旅遊攝影採風勝地;珍稀礦泉水養殖的虹鱒魚(三文魚)可讓你一飽口福,是人們終極夢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