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古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古界 |
中文名: 元古界 外文名: the Proterozoic Erathem 定 義: 元古代形成的地層 性 質: 年代地層單位 符 號: Pt 應用學科: 地層學 |
元古界(the Proterozoic Erathem)是指元古代形成的地層,屬年代地層單位,符號Pt。[1]
簡介
元古界(the Proterozoic Erathem)是指元古代形成的地層,包括了下元古界、中元古界、上元古界。
下元古界岩石已經變質並構成地台區古老基底的主體,中、上元古界未變質或僅輕微變質,但它們與組成地台真正蓋層的震旦系和古生界仍有明顯不同,因此,中、上元古界稱為副蓋層。
下元古界
中國的下元古界包括的時限為自2500-2600Ma至1850Ma。可將其進一步細分為下部的五台群和上部的滹沱群,其間被大致為2200-2300Ma的明顯角度不整合面所隔開。
五台群
五台群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五台山地區,西起原平,東至靈丘,呈北東東向展布。此外,在滹沱河北岸恆山的南坡、河北阜平的北部亦有分布。
滹沱群
滹沱群分布面積較小,多見於中國山西五台山及呂梁山一帶。本群厚度較大,可分為三部分:下部自下而上為變質含金礫岩、石英岩和石英岩夾千枚岩;中部以千枚岩、板岩為主,夾石英岩、大理岩和輕微變質的中基性火山岩;上部以富含裸枝疊層石的白雲質大理岩為主,夾少量千枚岩。
中元古界
中元古界有雙橋山群、張村群、田裡岩組和宜豐岩組。
雙橋山群
分布於贛北九嶺山、鄣公山廣大地區,岩性主要為變余碎屑岩、沉凝灰岩 和板岩、千枚岩,夾變安山岩、細碧岩—角斑岩。由下而上分為障公山組、橫涌組、計林 組、利安組和新民組。
張村群
分布於懷玉山地區,岩性為條紋條帶狀變余粉砂岩、細砂 岩、板岩,夾變基性熔岩、變細碧岩,有時含變質蛇紋岩,下部具礫岩。分為韓源岩組和榔樹底岩組。
田裡岩組
分布於上饒縣田裡和廣豐縣翁家嶺之北,岩性為雲母片岩夾少 量碳酸鹽岩、古火山岩。
宜豐岩組
分布於九嶺山南麓,岩性為片岩夾變細碧岩、變輝綠岩、變石英角斑岩。
上元古界
上元古界生物沉積大量出現,並可根據迭層石和微古植物劃分對比地層。元古界頂部的冰磧建造廣泛分布於各大陸,是區域間對比的良好標誌。元古界中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原生沉積銅礦、碳酸鹽型稀土礦以及硼、磷、菱鎂礦、滑石等礦床。
參考來源